古色古香的羅江縣。圖為歷史悠久的太平廊橋。(攝影:劉夢陽)
中國日報網1月4日電(劉夢陽) 提到四川,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三國時期的蜀國,八大菜系中的川菜,還有以神秘換臉著稱的川劇。而這幾樣川蜀文化的代表,都能在同一個地方尋根溯源,那就是位於四川德陽東部的羅江縣。
唐代李白曾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當來到位於羅江的白馬關時,當地人就會介紹,由此處入蜀,艱難的蜀道到此結束。那一刻,真覺得自己正與千百年前的偉人干將們一同並肩齊驅,沖關而下。
白馬關龐統祠內多幅楹聯發人深省,讓人恍若重返金戈鐵馬的三國鼎立時代。龐統是三國人物,劉備謀士,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可惜英年早逝,史家對其事跡不惜筆墨。后人常在楹聯裡感嘆三國這對才子謀士,尤其是龐統祠棲鳳殿前這一副,令人不由感嘆造化弄人,英雄氣短:三分鼎才,天使龍鳳雙興漢﹔一點忠意,臣光日月萬古關。
整個羅江,似乎就是一座睡在厚厚的歷史文化上的古城。羅江畔江而生,和靜的羅紋江穿城而過,龐大古朴的水車在岸邊悠悠地轉著,數百年歷史的太平廊橋上,行人熙熙攘攘,置身畫中,仿若隔世。
羅紋江畔,是玉京山,玉京山上,是羅江縣博物館。羅江是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元故裡,羅江縣博物館中詳盡地再現了李調元家族的興衰演替,從而從一個側面讓人了解到羅江縣的歷史淵源。
也許提及李調元的名字,你會感到陌生,但聊起川菜川劇,你一定如數家珍。
如今川菜享譽中外,李調元功不可沒。據了解,他的父親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時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帶的烹飪資料,李調元便將這些手稿加以整理,又加上他自己在廣東、京都、新疆等地了解到的烹飪方法互為參考,寫成一本專談飲食文化的《醒園錄》,一共記載了菜肴39種、釀酒調味品24種、糕點小吃24種、腌漬食品25種及食品保藏方法5種。就原料而言,有山珍海味、腌漬食品和普通原料﹔就食品及烹制方法而言,雖然有一些北方及歐洲、日本的食品和制法,但大多數則是典型的江南民間菜及制法。
此外,李調元還工於川劇,被稱為川劇之父。他提出“戲曲應該合乎人情”,“應該各自成體”,不要公式集約化,要有創新精神。他還把元人雜劇、明清的一批傳奇劇本移植、改編成川劇,搬上舞台。他醉心鄉土文化、倡導川劇藝術並身體力行,辭官歸鄉后他經常“自敲檀板課歌童”,帶著戲班到成都、綿陽等地演出,當地百姓對其對川劇的貢獻無不尊敬和肯定。
懷古看今,我們始終行進在路上。泱泱中華,故事每天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