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湘劇小戲《三牛告狀》。資料照片
演藝惠民、送戲下鄉。資料照片
生旦淨丑,百味人生﹔戲裡戲外,悲歡離合。
湘劇是湖南省的代表劇種,湖南茶陵縣是早期湘劇最活躍的地區。茶陵縣湘劇團前身為仁和班,1954年正式更名為茶陵縣湘劇團。自此,一批又一批人進入茶陵縣湘劇團,投身湘劇。藝人們在一個又一個戲台上唱念做打,讓一群又一群觀眾鼓掌喝彩流淚感嘆,從一個又一個困境中撐起舞台。
台上的笑唱與台下的血淚
戲台上正在排練傳統改編劇目《買母為奴》,為2014年“株洲紅·戲劇藝術月”專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做准備。
演員徐道元有一張黑黃粗糙的臉,是常年涂厚重油彩所致。《買母為奴》中,徐道元飾演孝子周子卿,不僅第一時間與做奴仆的生母相認,還將虛榮不孝的哥哥告上公堂。然而,戲外的徐道元,卻自稱是個“不孝子”。
徐道元永遠記得那個黑暗的日子——2008年4月24日。當時他在茶陵縣平水鎮准備演出。天未亮,接到益陽家裡打來的電話:“媽走了!”一瞬間,徐道元隻覺耳朵一陣轟鳴。之前他知道母親病了,由於演出回不去,隻能每天電話問候。“病中不能侍奉,一定要去見她最后一面!”可是9點半表演《金印記》他是主演,走了戲就演不成了。
父親去世時徐道元也在台上,母親過世仍回不去。徐道元揪著被子痛哭,然后起床,上妝,著戲服。《金印記》裡徐道元扮演小生,與小姐談情說愛,無人看出異常,隻有那本該尖細高的假聲有些喑啞。
選擇“犧牲”的不止徐道元一個。譚建國患上急性肝炎,帶病下鄉演出,輪到他上場,拔了吊針就走。演完后癱坐在凳子上,抬手的力氣都沒有,而台上那些空翻滾打的動作,卻行雲流水,無半分拖沓。一次,譚建國在一場打戲中扮演艄公,臉上挂著胡須。他和演對手戲的演員沒有配合好,被絆了一下摔倒了,嘴唇磕在地上,固定胡須的鐵絲頂穿了上嘴唇,鮮血直冒。譚建國忍住疼痛,一個鯉魚打挺站起來,在觀眾的叫好聲中吞下滿口鮮血。
演員田艷紅右手手腕上有一道銅錢的大小疤,是演戲時留下來的。一場戲中,田艷紅被安排躲在假山后面揮舞噴火的道具蛇,突然間她感到手腕火辣辣的疼,戲還在演,田艷紅不敢叫也不敢看。等劇情發展到“蛇精”被斬掉,田艷紅一把將蛇丟掉,抽出手一看,袖子上起了火,棉襖燒穿了,露出被燒黑的皮膚。忍著疼痛,田艷紅演完了接下來的一場戲。提起這些,田艷紅淡淡地說:“選擇了湘劇藝術就要為它付出。”
風光展演與落魄求生
黃小燕現已67歲,從十幾歲演娃娃到現在演老太婆,從一個外行到二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劇藝術傳承人,她的大半生都在這個劇團,經歷了劇團的起起落落。
1960年,黃小燕從茶陵首屆小演員培訓班畢業進入劇團,那時劇團正輝煌,《白兔記》《生死牌》《拜月記》等一大批湘劇代表性劇目以及《十五貫》《三打白骨精》《楊門女將》等移植劇目常演不衰。黃小燕跟隨劇團輾轉全省各地甚至江西等外省演出,出演《李三娘》中的劉承佑、《大破天門陣》中的楊八姐、《白蛇傳》中的小青,每場演出基本滿座,演完后,還有“粉絲”邀請吃飯。黃小燕笑言“有種當明星的感覺”。
后來有了電視、電影,戲劇慢慢地不景氣。1986年至1987年,劇團發不出工資,每人每個月發50元的生活費,劇團成員出去自謀生路。最后劇團隻剩下10多個人,沒人練功,沒人排練,沒有演出。“劇團不能就這樣倒了!”黃小燕自告奮勇當團長,把藝校的小演員接回來,把離開的人叫回來,排節目、培訓演員、聯系演出,三年時間排了26出戲。為了鍛煉小演員,增加收益維系劇團,隻要有地方請他們表演,不管多遠、報酬多低,他們都去。
老演員楊榮華記得那段艱苦的日子。到偏遠的農村去演出,既當搬運工,又當勤雜工。自帶被子,睡在戲台上、草地裡、路邊,吃泡面、喝稀粥。有時一天連演三四場,十多個小時不卸妝。日晒雨淋、忍飢挨餓都太平常。
一次演戲時放好了道具,樂隊就緒,演員准備上場了,戲台子倒了,一時間大家手忙腳亂。這時,觀眾卻紛紛加入進來,撐台子,抬木樁,打樁孔,不一會兒一個更結實的戲台搭建起來。
撐起來的,不僅是戲台,還有演員心中的湘劇。
“不留人”的環境與留下的人
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茶陵縣湘劇團開始走市場化道路,劇團編制由49個壓縮為32個。
現任團長劉冬華分析了走市場的難處。戲劇市場萎縮,觀眾流失,演出市場不景氣,盈利自然少。劇團內部,隊伍青黃不接。“湘劇是一個稀有劇種,唱腔分高腔、彈腔、昆腔、低牌子四種,學起來難度較大﹔湘劇很正規,對容貌、身段、唱腔等各方面的要求高,加上用長沙方言表演,學的人本來就少。而現在工資低、編制少,招人就更困難了”。
近30年間,劇團曾招過兩批演員,20多人培訓出來了,因為沒編制、工資低,僅8人留下。現在劇團總共41個人,其中9個人是編外人員,30歲以下的僅兩個,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了。
“人員少、斷層,演對手戲的沒對手,樂隊、燈光、舞美、編劇都缺人,一度出現不能出演的情況,大量優秀傳統劇目失傳,劇團甚至面臨解散的危險。”劉冬華說。
編外人員譚艷玲就曾退出過劇團,可她知道,湘劇已融進自己的生活裡,再也擺脫不掉。離團一個月,她終於熬不住,回團了。“雖然掙錢不多,但我熱愛這份事業,能在舞台上演幾個主要角色,能得到前輩和觀眾的肯定,我很滿足很欣慰。”藝術也沒有虧待她。此次演出《買母為奴》,譚艷玲擔任第一女主角。
離開的理由很多,也都有各自堅守下去的理由。
黃小燕擔任團長時,湖南省文化廳要調她去省湘劇團,她沒有走。她對記者說:“我不是茶陵人,但茶陵人民待我好,茶陵湘劇團給了我輝煌的人生。熱愛湘劇我不想走,危難時刻我更不能走。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再培養出一批學生。在有生之年我會全力以赴不讓茶陵湘劇團倒下去。”
樂隊隊長郭雲說:“劇團癱瘓的時候,我師傅陳一中在農貿市場擺地攤賣榨菜,攤子旁擺上他的司鼓,每天練功。堅持堅守這個事業,不拋棄不放棄,老一輩身上傳下來的精神,要像傳承湘劇一樣傳下去。”
司鼓手肖平說:“我父親苗少雄原是省湘劇院演員,20世紀50年代調入茶陵劇團支持老區文化工作,帶出了一批批學生,我受父親影響喜歡上湘劇。這些年劇團艱難發展,很多人離開,我與父親聊到這方面,他給我講劇團老前輩凌野的故事。凌老前輩在運動中白天挨批斗,晚上上台表演,那是一種怎樣的信念?”
有這樣一群人,湘劇團又怎會活不下去?
折騰不起的湘劇團與“折騰”出的大型湘劇
一部《洣水魂》,讓茶陵湘劇團再度崛起。
2010年初,湖南省文化廳下發通知,下半年舉行全省縣級劇團戲劇展演。
由於資金、人員等問題,1985年后,劇團便再也沒有排過30人以上的戲。市局督查組來茶陵督查展演籌備工作,勸他們說,以你們縣的財力和湘劇團的實力,還是不要排大戲了,茶陵湘劇團經不起折騰的。排還是不排?時任團長谷可娥為此輾轉難眠。
經開會討論,大家一致表態:“寧願少發一個月的工資,也要排部大戲參加全省展演。”這鏗鏘的話語,源於共同的心願——讓湘劇“發聲”。團委會每人湊5000元,職工每人湊1000元,湊齊10萬元作為排演經費。
排演《洣水魂》需要樂手30人,演員近50人。劇團聘請了臨時工8人,湖南省湘劇院和長沙市湘劇院派出演奏人員近20人支援,劇團一些從未登台的幕后工作人員和退休老演員也參與演出,已經離開劇團20年的吳玲和蔣湘媛再次登台出演主要角色“玉姑”和“霞姑”。
劇本講的是茶陵女青年玉姑與革命戰士春牛的愛情故事。其中一場《三敬酒》,群眾演員跪下去敬革命烈士,谷可娥跪下去時眼淚一齊下落,為她十幾年的堅守,為劇團所有人的艱辛苦痛、流血犧牲。
《洣水魂》一舉獲得了“全省縣級劇團優秀劇目展演金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洣水魂》的成功,是劇團重振的開始。2013年,《洣水魂》在株洲市巡回演出﹔2013年創作排演的反映黨群關系的小戲《三牛告狀》,在全省折子戲比賽中獲得銀獎,搜集整理的湘劇折子戲《回書》《許婚》獲得銅獎﹔今年上半年整理的湘劇折子戲《打獵》在株洲市四縣聯演中獲得一致好評。
傳承的同時,茶陵湘劇團緊跟時代,堅持送戲下鄉,獲過湖南省“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優秀集體獎,這也是株洲地區唯一在省裡獲此獎項的專業演出團體。
《洣水魂》的成功讓劇團得到了更多支持。如今重建的劇院舞台即將完工,這片被湘劇灌溉的舞台,又將生長出許多新的故事。
短評
堅守藝術理想的典范
本報評論員
一個縣級湘劇團,在重重困難下始終堅守湘劇藝術。戲曲蕭條時,他們跋山涉水四處演出,睡舞台喝稀飯艱苦求生﹔闖市場,不嫌棄工資低沒編制,不計較一人多職辛苦勞累。為什麼堅守?為心中的熱愛,為群眾的喜愛,為展現湘劇藝術的魅力,為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文藝工作者不僅憑其文藝作品淨化靈魂,其自身首先應有高潔的品質,在充滿誘惑的市場大潮中要能堅守理想信念,追求信仰之美與崇高之美,而非跟著利益走。茶陵縣湘劇團的成員,也有機會謀求更好的出路,然而他們選擇了堅守。他們甘願清貧、淡泊名利,是一群生活中的小人物,更是藝術殿堂的朝聖者。
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在經濟狀況不好的狀況下,茶陵縣湘劇團的劇目排演也不以經濟效益為第一目的。縱觀茶陵縣湘劇團排演的劇目,實行計劃生育時演出的《土地狀告送子娘娘》、反映教育問題的《一二三齊步走》、體現黨的好作風的《盼路》《三牛告狀》、倡導孝文化的《買母為奴》,都是順應時代潮流演出的好劇目。沒有資金,缺少人力,他們自己籌錢借人排演大型湘劇《洣水魂》——一部取材於茶陵當地的革命戲劇。這部表現愛國主義主旋律、宣傳堅貞堅守堅持堅韌價值觀的劇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好的文藝作品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銅臭氣。茶陵縣湘劇團的堅守恰恰體現了這種精神。他們的故事讓人感動、令人振奮,他們無愧為堅守藝術理想的典范。(本報記者 唐湘岳 本報通訊員 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