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地方台電視系列報道提高可看性探索

沈旻雁

2015年01月07日08:0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當前,地方台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系列報道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現象嚴重,給觀眾的感覺是枯燥和呆板。本文認為,在新的傳播格局中,電視系列報道也要不斷創新。除了在題材挖掘上注重地域元素、在內容選擇時突出新聞特性外,還要在傳播形態中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聲畫優勢,以進一步提高電視系列報道的可看性,增強其指導性,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地方台﹔電視系列報道﹔可看性﹔探索思考

系列報道是記者圍繞同一題材,作全方位、系統性、多視角、有深度、有思考的成組報道,是新聞傳播中的主要體裁。報道對象除新聞事實、新聞現象外,更多的是對新聞典型的介紹,單篇之間既有內在聯系,又被同一個主題所統領。當前,地方台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系列報道程式化、模式化、概念化現象嚴重,給觀眾的感覺是枯燥和呆板。如何提高這類報道的可看性,已成為電視新聞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在題材挖掘上注重地域元素

對於像紹興市柯橋區廣播電視總台這樣的區縣廣電媒體來說,電視系列報道的可看性依賴於地域親近性。因此,記者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努力挖掘當地新聞事件中的系列報道題材,注重系列報道中的地域元素。平常的電視系列報道,相當一部分題材集中於經濟領域,記者要根據經濟轉軌的時代特點,從微觀現象中去揭示宏觀問題,通過對地域經濟現象和地域經濟發展情況的透視,突出報道的前瞻性、預見性和指導性。

紹興市柯橋區(原紹興縣)的紡織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全區有紡織企業6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904家,佔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66%,紡織產業具有獨特的市場優勢,全區紡織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紡織產業既是當地的支柱產業,又成了民生產業。目前全區紡織產業在空間上已形成集聚發展態勢,“‘一個主體園區、七個特色名鎮’空間格局基本形成。一個主體園區是濱海工業區,被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綠色印染研發生產基地’﹔七個特色名鎮分別是齊賢、楊汛橋、蘭亭、漓渚、馬鞍、夏履和錢清,其中齊賢鎮重點發展紡機業,楊汛橋鎮重點發展經編家紡,蘭亭鎮和漓渚鎮重點發展針織,馬鞍鎮重點發展化纖原料,夏履鎮重點發展非針織布,錢清鎮重點發展輕紡原料市場。[1]”

最近幾年,作為全國最大的紡織集群基地之一,長期快速發展產生的積累性、結構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使柯橋區(原紹興縣)的紡織產業正經受著十分嚴峻的考驗。如何順勢應時、搶抓機遇、創新突破,優化產業發展結構,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為此,筆者在採制系列報道時,題材挖掘的著眼點大多放在本地紡織產業這個層面上,突出的是人無我有的地域元素。而每年柯橋區(原紹興縣)台以紡織產業為題材的系列報道也都要推出30多組,影響較大的有:《輕紡城裡看變化》《紡博會之“變”》《當危機再次來襲時》《三大動力助推經濟再跨越》《轉型升級迎難而上》《見証紡織業復蘇》等。這些系列報道,無論是題材策劃、報道組織、採訪拍攝,還是后期制作,都具有獨特的新意,折射出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突出了紡織產業的地域特色。筆者在多年的採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是,在電視系列報道中注重地域元素,能增強觀眾的親近性和報道的對象性,從而提高可看性。

二、在內容選擇時突出新聞特性

電視系列報道在內容選擇時,記者往往隻注重典型性而忽視新聞性。這樣的報道工作味濃,新聞性淡,可看性差。“主題性報道是新聞媒介根據黨委和政府設定的議程所進行的新聞事實和意見信息的傳播。這一定義,著眼於新聞屬性,著眼於新聞與宣傳、政府議程與媒體選擇的統一。主題性報道應遵循新聞規律,所報道的選題和內容應具新聞特點。[2]”電視系列報道的內容選擇與別的新聞報道一樣,在需要價值依據的同時,也離不開時間依據。經濟題材的電視系列報道具有新聞性、解釋性、評述性、調查性和分析性,其中新聞性至關重要。因此,新聞特性是提高電視系列報道可看性的關鍵因素。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紡織業帶來了嚴重影響,當時紹興縣的紡織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紡織生產連續四個月負增長,紡織企業頻頻倒閉重組。但是,紹興縣紡織業面對前所未有的窘境,憑借產業鏈完整、產業集中度高和發展較快的內在優勢,迎難而上,破冰解障,迅速走出了陰影。2009年前三季度,紹興縣紡織業產值增長4.7%,利潤增長10%以上,出口也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當時筆者認為,在這V型反轉的背后,是紹興縣紡織業在經歷陣痛后,對轉型升級的深刻理解。作為當地的電視記者,我們應該以此為內容做一組系列報道,這樣的報道既有較強的新聞特征,又能提振士氣。

這組題為《見証紡織業復蘇》的系列報道共有三篇,分別是《浙紡院搬新家》《輕紡城,我來遲了》和《倒下的“駱駝”重新站起來》。在一篇《浙紡院搬新家》中,我們以地處柯橋的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正在忙碌搬新家作為新聞由頭,以此切入來展開報道。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搬入的新址是紹興縣科創大廈的三層實驗樓和兩層公寓樓,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相當於整個大廈的一大半,十年內不用付一分租金。十年免交租金,政府為何如此厚愛一家民營科技企業?原來是作為國家級公共創新服務平台的“浙紡院”當年干了一件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的大事。幾個月內,他們的50多位設計師加班加點設計花型,四五千元一幅的原創花型每月都能賣出上千個,這些契合市場流行趨勢的原創花型普遍能讓面料增值20%以上。政府通過買服務,以“扶一家、帶一片”的方式帶動了紹興縣廣大中小企業和紡織產業的發展。從原來“復制拷貝”成風,到現在排隊“花錢買花樣”,變化背后,反映的是紹興紡織企業經歷市場陣痛后,對創新理解的進步。在第二篇《輕紡城,我來遲了》中,我們報道了中國輕紡城管理部門通過全方位的優化服務,吸引了眾多商戶前來落戶。截止當年11月,市場新增經營戶1763家,面料市場實現成交額334.88億元,同比增長10.7%,最新的紡織總景氣指數也一路飄紅,達到了1700多點,創歷史新高。在第三篇《倒下的“駱駝”重新站起來》中,我們以破產倒閉的“江龍印染”通過重組為新成立的“廣豐印染”后產銷兩旺、生機煥發為切入點,對紹興縣有關部門在企業瀕臨絕境時果斷出手,實施分拆重組,使得企業“絕境重生”的做法進行了介紹。

這組系列報道反映了當時紹興縣紡織業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依靠科技創新實行產品轉型升級、優化服務吸引更多客商、破產倒閉企業涅槃重生等多方面的重要內容,報道在具有較強新聞特性的同時,還富有很強的思辨色彩,因而獲得了2009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新聞獎(系列報道)二等獎。

三、在傳播形態中發揮電視優勢

電視系列報道屬於主題報道,每篇的導語一般都具有新聞由頭功能,但這種以口播形式出現的新聞由頭,在電視系列報道中缺乏審美直觀性。電視系列報道要在傳播形態中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固有優勢,如記者努力去尋找一個事件性新聞作為切入點,並在現場出鏡。做電視系列報道,也必須要有做事件性新聞的理念,以具有時間節點的新聞事件為由頭,再拓展報道內容。電視系列報道中的新聞由頭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與全篇所要報道的主體具有必然聯系,要有利於整組報道內容的順利展開。

曾獲得2005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新聞二等獎的電視系列報道《三大動力 助推經濟越新坎》,內容是紹興縣在持續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繼續增長難度加大、深化改革阻力增加、資源要素難以支撐、環境容量難以承受、成本上漲難以消化。為了突破增長極限,紹興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使產業升級、結構調整、自主創新“三箭齊發”,成為“攻堅越坎”的三大動力源泉。

為了使這組系列報道形成氣勢,我們採取了立體化的播報方式,每條單片都通過記者現場出鏡來切入,並將現場採訪和現場主持貫穿於始終。如第一篇《產業升級:“騰籠換鳥”求轉變》的開頭,記者在現場出鏡:“觀眾朋友,我手裡拿著的是在紡織品中素有軟黃金美譽的羊絨面料,它每米的附加值超過了100元,是常規產品的5至10倍。從化學纖維到動物纖維,浙江天聖集團瞄准的是我縣紡織面料生產的空檔,收獲的卻是非一般的經濟效益”。第二篇《結構調整:多元發展路更寬》開頭的記者出鏡是:“觀眾朋友,這裡是在濱海工業區的歐亞公司,我身后的這條薄膜生產線是公司剛剛投產運行的,它一誕生就創下了兩個世界紀錄,一個是9米的寬度是最寬的,還有一個是每分鐘400米的產出速度是最快的。”第三篇《自主創新:人無我有拔頭籌》的開頭出鏡是:“觀眾朋友,我身邊的這台機器就是我縣輕紡科技中心自主研發的應用於印花領域的激光數碼制網機,在此之前,激光制網機對我縣的紡織企業來說還是台奢侈的設備,每台進口價格高達1000萬人民幣,而現在已猛降至200萬元,紹興輕紡科技中心不僅打破了國際紡機巨頭多年壟斷的局面,而且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除了每條單片記者都在現場出鏡主持、採訪、播報,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聲畫優勢外,我們還在報道中配以動態圖表、三維動畫等,來闡述一些枯燥的概念和數據,使報道的有可看性明顯提升。

“系列報道中每一條新聞都是獨立成章的,是圍繞同一主題的一個角度或一個側面的報道,因此,播出的次序前后安排都無礙大局,是一種無序結構。實際上,這又是有序的,是系統理論的有序組合。[3]”電視系列報道在傳播形態中要充分發揮電視媒介的優勢,通過以小見大深刻揭示主題﹔通過組合報道形成巨大聲勢﹔通過縱向和橫向開掘體現出報道立體化。

新興媒體的崛起、傳播理念的變革、傳播新格局的形成,給電視媒體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優秀的電視系列報道,能形成較大的宣傳聲勢、良好的輿論氛圍並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尤其是那些題材好、立意新、容量大、開掘深、形式活的電視系列報道,更能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當前,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要在加快與新媒體融合步伐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如何去提高電視系列報道的可看性,進一步增強其指導性和社會影響力,則應該更值得我們去作一番探索和思考。(作者系紹興市柯橋區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綜合頻道副總監) 

參考文獻:

[1] 孫雲耀.對紹興縣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調查與思考[EB/OL].浙江在線新聞網站,2010-05-17.

[2] 李春雨,李澍.主題性報道的新聞化途徑[J].新聞傳播,2008(2).

[3] 葛逸飛.淺析電視新聞系列報道[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