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外國新聞事業史》課程教學方法探析

王金環

2015年01月07日08:2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主要從大量閱讀與之相關的新聞“課外讀物”,以人物活動、事件為中心來講述新聞史的來龍去脈,要注意運用敘事策略等幾方面,來講述如何學習外國新聞事業史,旨在對教與學有所益處。

關鍵詞:外國新聞事業史﹔課程教學方法﹔敘事策略

《外國新聞事業史》(以下簡稱外新史)不同於《中國新聞事業史》課程,它的內容龐雜、資料繁多,掌握各個國家新聞事業發展的來龍去脈,著實不太容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它也是非常頭痛。尤其對於民考民、民考漢的學生來講,更是難上加難(他們要克服的是在學習中不使用母語的障礙,能夠對漢語運用自如)。筆者在從事了幾年的新聞史教學中,有了幾點思考,旨在對教與學有所益處。

一、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為教與學好外新史做好鋪墊

這裡的“課外讀物”是與課程有關的書籍及資料,教師與學生都需要。教師需要閱讀大量書籍資料進行備課,提升自身素質。對於學生,教師應給學生們介紹一些參考書目。

1.讀一些史書,即中國史書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史書。英國人史蒂芬•斯賓說:“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中國古人曾鞏在《南齊書序》中也說:“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新聞事件的產生、一個新聞人物的影響、一個報紙的出現,都需要結合歷史背景來了解和把握。 如“光榮革命”之后英國的報業為何發展得很快,《泰晤士報》為何成為世界報業的典范?原因非常多,需要從歷史背景中去分析。英國在當時政治上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形態基本穩定下來,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工業革命很早到來,經濟發展很快,教育得到普及等,這些因素促進了英國報業的發展。如果不讀英國的歷史,單憑新聞史的教材,很難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中國歷史是一定要掌握的,了解別人之前先充分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母語的學生一般來講對中國歷史甚至對世界史掌握尚可,使用其他語言的學生相對來說就比較弱一些,所以督促他們學習歷史。多讀《中國通史》《世界歷史》(包括中國學者、外國學者所寫的著作,這樣可以開拓所學者的眼界與思維)等書籍,看一些有關聯的歷史紀錄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以國家為專題講授,在講授每一個國家新聞事業的時候,先花約20分鐘的時間來講述這個國家的簡史,尤其是出現新聞業以來的歷史,深入讀過歷史,並對這個國家的歷史非常了解的同學就會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從而引發其回憶及思考,再闡述下面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還可再讀一些人物歷史傳記,如《普利策傳》,結合歷史背景來分析人物提出的新聞思想與辦報活動。

2.讀一些與新聞傳播學專業有關的書籍。新聞史課程主要開在大一,其它專業課開得比較少,學生對本專業知之甚少。學生對許多專業術語、新聞理論、傳播理論不太清楚,教師在講授新聞史時還得花費一定的時間來介紹,這會對教學進度有影響。因此這項工作學生可自學完成,提前閱讀其他專業書籍以補充和完善其知識體系。閱讀《新聞理論》,可了解“新聞”的定義,什麼是“政治家辦報”,報紙的“耳目喉舌”功能等理論知識﹔閱讀《新聞倫理與法規》,了解中國的有關新聞的法規,與外國做一個對比等,這樣在課堂上,教師一點到,學生會很容易領會。

二、以時間為經,以人物活動、事件為中心來講述新聞史的來龍去脈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新聞人物對新聞史發展起到了阻礙或推動的作用。通過學習和借鑒先進人物的辦報思想和方法,吸取其經驗教訓,促進學生對一些新聞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在封建時代,封建官報中主要圍繞兩類人來講:封建統治者和追求新聞自由(主要是出版自由)的人。統治者所採取的措施對一個朝代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意志一般凌駕於法律之上。一個時代新聞業的發展不但取決於這個時代經濟的發展狀況,還要取決於統治者採取怎樣的新聞政策及其措施實行之后所帶來的傳播效果。例如俄羅斯地區的新聞事業在沙皇時代幾經起伏,在陳力丹、王辰瑤著的《外國新聞事業史》中,這樣敘述沙皇時代的新聞事業,即“在沙皇‘放寬——收緊’政策中頑強發展的俄羅斯新聞傳播業。[1]”追求新聞自由的人,如英國的彌爾頓。他為了追求離婚自由,未經許可出版了兩本關於離婚的小冊子,遭到國會質詢,憤而發表長篇演說,系統闡述出版自由思想(后來演說編成小冊子《論出版自由》,對歐洲社會影響頗大)。資本主義時代出現的有影響的新聞人物非常多,有著名的記者、編輯、社長等。如英國《泰晤士報》的當家人沃爾特第一、第二,在《泰晤士報》工作的著名的戰地記者拉塞爾等﹔美國的前總統托馬斯·杰佛遜(他所提倡的新聞自由思想)、創辦《太陽報》的本杰明·戴、黃色新聞時代的普利策等,這些人物對西方新聞業的發展都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沃爾特第二提出了“獨立於黨派之外”的辦報主張和方針,影響了一代的英國商業報刊。沃爾特第二慧眼識英雄,任用了托馬斯·巴恩斯和約翰·德萊恩兩大主編,使《泰晤士報》成為英國“首屈一指的權威報紙”和“世界第一報紙”。新聞史上的一些大事件對歷史進程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例如美國1733年的“曾格案件”(或稱“曾格事件”)。此事件雖不太大,卻是美國新聞出版自由觀念的濫觴。講到它時,要將其前因后果講清楚,領會美國新聞界對這件事的看重,對新聞出版自由的珍視。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 “掏糞運動”,有力地制止了社會腐敗的蔓延滋生,促進了美國社會的改良,使美國躲過了一場重大社會危機。不僅要了解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對美國報業的影響,還要認識到其中一些關鍵人物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及給人的啟示。還有美國的“黃色新聞”浪潮,學習時要分析它產生的背景、特征、對世界的影響等方面,對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客觀進行評價,可以聯系當前中國的一些都市報出現的“黃色傾向”進行闡釋,可以找一兩份比較熟悉的都市報進行分析,從而思考如何學習、借鑒外國的經驗、教訓,學生甚至可用論文的形式進行分析。

史學的教育也是一種人文教育,有助於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和職業理想,對人生做一個較好的職業規劃。

三、在運用講述法同時,要注意敘事策略,增進學生興趣

設置一些課堂小環節,活躍課堂氣氛,以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傳播效果是指傳播對人的行為產生的有效結果,具體指受傳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識、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通常意味著傳播活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者的意圖或目的[1]。教師可在課堂上適當地設置一些小環節,使學生易於接受,引發其思考,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1.講述歷史上的今天,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在每次課前回顧復習過前面所講的內容之后,可設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講述歷史上的今天的幾個大事件。比如說這次課的時間是12月5日,在這節課上教師布置12月12日(下次課)的歷史上今天的世界的大事。讓幾個同學在課下去查詢資料,提前做准備,如果有條件可做成課件形式,再輔之以視頻,這樣在講課時,就比較直觀形象,印象更深刻。講述歷史上的今天有助於拉近與歷史的距離,以史為鑒,不要造成一種錯覺,好像歷史已經過去,對當今毫無影響。

2.結合當今媒體講述當前新聞大事件,從“歷史”回到“當下”。方法方式與講述歷史上的今天相同。講述目的是了解當下新聞業發展的情況,歷史傳統對當今有何影響,當今媒體是從哪些角度、方式來報道新聞事件,以古今結合來了解“當下”,來思考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與新聞界之間的關系。

3.點面結合,注重細節的闡述。要在短短五十幾個課時將整個世界新聞事業史,包括每個國家講得非常之詳細,這是很有難度的事,所以用概述的方法講世界或一個國家新聞業的整體情況,即面上的基本情況,放眼世界,全局在胸,旨在引導學生去探尋整個新聞傳播活動的前因后果及發展規律。所謂“點”,就是比較重要的典型事例,這方面詳細地講,注意細節的闡述,引導學生來把握細節,從而進行理論層面的探討。比如在談到法國大革命之后報業發展情況時,講到曾當過拿破侖的御用報紙《箴言報》沒有報格時,可用它的當拿破侖的軍隊向首都推進時的一系列新聞報道來說明:“第一天《吃人肉的人出穴了》﹔第二天《科西嘉吃小孩的妖魔突然抵達胡安灣》﹔第三天《老虎到達蓋普》﹔第四天《魔鬼在格勒諾布爾過夜》﹔第五天《暴君經過裡昂》﹔第六天《篡權者離首都還有60公裡》﹔第七天《波拿巴取得長足進展,但還沒有進入巴黎》﹔第八天《拿破侖明天將抵我城門之下》﹔第九天《皇帝到達楓丹白露》﹔第十天《皇帝陛下在他忠誠的子民簇擁下進入杜伊勒裡宮》。[2]”在短短的幾天之內,《箴言報》對拿破侖復辟的新聞報道的題目發生了戲劇化的變化,由此可見,這樣的報紙有何報格可言,這對學生甚至新聞工作者有較大的教育意義,從反面來告訴工作者堅守職業操守,遵守職業道德的意義何在。

4.採用分組討論時,打破“沉默螺旋”狀態。上課可採取分組討論、混合討論(應將討論題目提前發給學生,讓其有所准備)的方式。討論時杜絕“一言堂”,警惕“沉默的螺旋”上演。“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於20世紀70年代在《傳播學刊》中提出的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該理論認為:“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此理論假設反映的就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學生討論時教師可採取啟發誘導方式,也可講出自己的觀點,但切不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沒有所謂的標准答案。就如江蘇省揚州中學的王雄老師所說:“如果一國公民隻會背誦現成的答案,或者隻會單向性思維,那麼這一國的公民絕對不可能質疑政府不當的政策,也不可能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提出良善的建議,當然,也肯定會缺乏創新精神。[3]”學生討論時應各抒己見,越激烈越好。教師或學生在做總結發言時,也不能輕易下結論。

學習外國新聞事業史,不僅是要掌握各個國家新聞業發展的軌跡,熟悉當今世界上的重要媒介、重要的相關新聞人物等,還要提升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理論分析、判斷等能力,這對提高師生的人文素養和進行新聞實踐也大有裨益。為了做到這些方面,新聞史教學的改革和方法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改進。(作者系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王辰瑤.外國新聞事業史傳播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法)讓-諾埃爾·讓納內著.段慧敏譯.西方媒介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中國歷史教學反思 學生在標准答案中喪失創新[EB/OL]. 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9-05/4159930.shtml.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