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在‘城鄉結合部’,以前下班后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時間久了,悶得慌。”小馬來自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今年剛剛22歲,卻已經在成都富士康工作4年多了,談起之前的“業余生活”,他蹙緊眉頭。“悶久了肯定容易‘出問題’。自從青工文化驛站建起來,我們就有了娛樂學習的好去處!而且從宿舍到驛站,隻有一步之遙,很方便!”
這個小馬贊不絕口的青工文化驛站,位於成都市高新區西園街道,這裡是成都市外來務工人員十分密集的地區之一。驛站採用政府購買社會公益組織服務的方式進行專業化管理,通過政府招標,如今由安逸舍社區服務中心負責項目運營。
小馬說:“我最喜歡這裡的學苑講座,比如會有律師志願者給我們講授法律知識,教我們一些維權的途徑。”“這些活動是活動中心和企業工會聯合組織的。通過培訓,員工更理解和遵守企業章程,工作更有想法,對企業的歸屬感、認同感更為強烈,企業自然嘗到了甜頭。”附近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嘖嘖稱贊。
驛站陳列有志願者活動、晚會、夾彈珠等活動的照片。安逸舍社區服務中心項目主管喻洪波介紹,“我們活動的創意和開展都‘由青工中來,到青工中去’,活動普遍趣味性強、門檻低、參與性強,讓大家能夠在活動中互相認識、交下朋友,打造一個和諧、健康、陽光的熟人環境。”
除了青工文化驛站,記者還走訪了青羊區中壩社區“媽媽家”綜合服務中心、大邑縣“3+2讀書薈”等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力量運營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現在的許多社區已經不是非城市即鄉村的傳統樣式。在大量新型社區裡,有農民、城市居民、外來移民以及大量流動人員,人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習慣,復雜的構成如同新組建的一個“巨大家庭”,若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情基礎,交流不暢、信任缺失必然導致諸多社會矛盾。“媽媽家”項目負責人舒暢說,“媽媽家”就是致力於解決這些問題的公益平台,讓這個“巨大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媽媽的溫暖”。
“作為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組織,我們針對社區的不同人群會設置相應的服務項目。”舒暢介紹,“媽媽家”開設有蜀繡、羌繡等手工課程的“母親課堂”﹔有青少年寒暑假童蒙課堂、書法、跆拳道和親子活動﹔還有老年人的“安頤”課堂,包括攝影、太極、棋藝、花鳥等等,受到社區群眾的熱烈歡迎。
社會力量來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打破了以前那種“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的服務模式,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會比政府更加專業、服務更加貼心,政府也實現了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成都市文化局社文處處長王健說,“‘管’也絲毫不能鬆懈,每年政府都會請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運行進行嚴格評估,對於沒有達到要求的要進行整改,並設立競爭和退出機制,保証‘綠樹常青’”。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中央要求,2014年3月成立了由文化部牽頭、20多個相關部門組成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搭建了統籌規劃、分工明確、齊抓共管的工作平台。依托協調機制,開展了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三項試點工作,組織起草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等文件。
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在審議《意見》時強調,要把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統籌城鄉和區域文化均等化發展,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標志著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制度設計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而在具體實施方面,除了成都,江蘇無錫新區和上海浦東新區都大力推開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建設,重慶實施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演出服務,天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新文化社區”,以及廣東省志願服務等,都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主體,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效能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