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喬文:孤獨,別樣的感受

記者 張靜

2015年01月13日10:37  來源:中國氣象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靜

  新年的第一天,通往大涼山的道路泥濘而曲折,記者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來到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見到了彝族氣象觀測員喬文。

  “您好,我是喬文。”一位身高一米八,有些腼腆、瘦弱的男子向記者走來。

  1982年出生的喬文,外表看起來和他的年齡有些不符,長期的高強度工作、惡劣的氣候環境使這個彝族漢子身上多了些歲月的痕跡。

  “今天氣溫比較低,你們多穿點。”喬文囑咐記者。這裡海拔2134.2米,晝夜溫差大,最低氣溫可達-21.7℃,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每年大概有十多天的降雪天氣。喬文說,遇上降雪天氣,站裡就一個人,再加上交通不便,根本沒辦法離開。這裡雷電天氣特別多,冬天有時候下雪都會打雷。“直擊雷可以用避雷針防,可是感應雷就不好防了。雷打在防護網上,有時候還有火花,挺嚇人的。”

  這裡原是昭覺縣氣象局舊址,常年隻有喬文和他的三個同事,他們要保障數據一天24小時傳輸不間斷。由於長期隻吃些干糧和泡面,喬文的體重比剛參加工作時輕了許多,而且患上了慢性胃潰瘍。說起在這裡工作的最大感受,喬文默默地想了想說:“孤獨,不過這也算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吧!”這位彝族漢子的話聽起來輕鬆,可是記者心中卻感到隱含的無奈。

  當被問及如何享受孤獨時,這位彝族漢子笑了:“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磨性子呦!歡迎你們來這裡體驗生活哦!”

  “我們沒有周末和節假日,人手緊,不值班的時候,就要回局裡幫忙。”喬文說。昭覺縣氣象局編制18人,現在算上觀測員一共隻有10人。“這裡環境惡劣,經濟條件不好,夫妻兩地分居的不少,人員流動大。”1996年開始參加工作的鄢勇說:“我們當初的19個人,現在就剩下了5個。”2008年參加工作的喬文已經算是前輩了。

  就在記者採訪時,值班室裡突然響起了音樂。這是鬧鐘,每天15時、16時、17時,他們要向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傳送航報。“這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現在氣象觀測實現了一體化,與之前相比,人工觀測工作量減少了許多,但氣象業務軟件的本地化應用有所欠缺,我們必須人工對其校正,判斷數據是否符合邏輯。”喬文說。

  由於使用的是農村電網,氣象觀測站時常斷電,特別是到了冬季枯水期。“斷電期間,數據信息傳輸不能斷,一年發電機就用壞了不少,每個月的柴油錢就上千元。”縣氣象局局長阿生伍呷說。

  就在記者採訪的前一天20時左右,正值氣象業務應用軟件切換,突然斷電了。“我們一邊用蓄電池繼續工作,一邊准備發電機。”喬文說。然而,電壓不穩,整個系統癱瘓了,電腦電源燒壞了。接到報告的鄢勇,立刻在縣城裡找了維修電腦的師傅。喬文他們則手動接收數據,不敢有絲毫懈怠。凌晨1時左右,喬文才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此刻他才想起來,已經一天沒有給在西昌的妻子和孩子打電話。

  喬文的妻子是一名護士,一個人帶著一歲多的孩子住在西昌市區,雖然隻有3個小時左右的路程,但他2014年隻回過3次家。“孩子1歲多了,都不認得我。”說到孩子,喬文臉上寫滿了無奈與愧疚。

  “心裡咋會沒有怨言,但那是他的工作。”喬文的妻子說。而喬文希望新的一年昭覺到西昌的路能趕快修好,站裡多來些人,“能抽出點時間多陪陪家人”。

  記者手記>>

  “這裡根本留不住人,五年就換一茬了,像喬文這樣兩地分居,一直在堅守的已經不多了。”記者來到這裡后,阿生伍呷向記者說得最多的就是“缺人”。在昭覺縣氣象局,10個人裡有4個人屬於夫妻兩地分居,工作5年以上的不到7個,幾乎全是80后。

  在這裡,喬文的“孤獨”是一種普遍現象。要想留住人才,不能僅僅靠氣象部門一家之力。昭覺是全國彝族人口大縣,彝族人口佔全縣人口的97%以上,屬於全國貧困縣之一。對於少數民族地區,應在遵循其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才能讓一個地方從根本上告別貧困。隻有這樣,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讓喬文遠離“孤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