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青春遵義”:將紅色基因融入青年血液

王素潔 白皓

2015年01月14日08:0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青春遵義”:將紅色基因融入青年血液

  從某種意義上說,“青春遵義”是由許多暖心的細節組成的。

  在航宇社區的“微笑小屋”,每天都來參加“四點半課堂”的孩子,已習慣將輔導他們功課、帶他們參加夏令營的志願者王楊稱為“眼鏡老師”。對這個“幫忙看孩子”的“眼鏡老師”,孩子們的家長有些過意不去,希望能給他點費用,但總是被他拒絕。

  在龍門小學的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原本在外人面前“都不怎麼敢說話”的馮聰黔(化名),現在已經是校園“七色花”電視台的“金牌主持”。他面對鏡頭“毫無懼色”,還採訪過市裡的團代會。這個父親常年在外打工、跟母親住在一起的10歲男孩,在自強自立中心學會了勇敢和自信。

  ……

  作為團貴州省遵義市委近年來傾力打造的系列活動品牌,“青春遵義”既是由遵義這座紅色之城所蘊育,也為這個革命聖地的精神傳承輸送了新鮮血液。

  “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引導青少年傳承遵義會議精神,服務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團遵義市委長期以來的目標,也是‘青春遵義’活動的靈魂所在。”團遵義市委書記程進介紹,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他們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提出了以構建青少年教育引導體系、共青團動員體系、青少年民生服務體系、青少年權益維護體系、青少年組織建設體系五大體系為統領﹔以微笑小屋、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城市青年中心、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等為重點抓手的工作模式,通過“微服務”匯暖心之城,將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精神血液。

  “微笑小屋”升級,服務轄區群眾

  2009年,在遵義會議會址附近的紅軍街上,團遵義市委就建立了第一個“微笑小屋”,旨在服務旅游事業、傳播紅色文化。小屋雖小但“五臟俱全”,有小茶座、英語角、圖書閱覽,甚至還有公平秤。這裡每天都有兩名專職志願者,不僅為過往行人游客提供包括充電、茶水、上網、旅游咨詢等微服務,還在每周五晚固定舉辦英語角活動,遇上游客跟商販發生糾紛,也要“管一管”。

  “‘微笑小屋’的別名是‘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也是遵義共青團組織引導和服務青少年、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踐行群眾路線的基層工作陣地。”團遵義市委副書記楊德遠說。繼紅軍街首個“微笑小屋”建立后,全市陸續建了25個服務旅游的“微笑小屋”,近5年來,為往來游客和市民提供了近300萬人次的志願服務。

  2014年,團遵義市委經過廣泛調研后,決定打造“微笑小屋”升級版,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升級后的“微笑小屋”以服務轄區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志願服務為主要形式,以“鎮(辦)團委書記+西部計劃志願者+社會志願者”為骨干團隊,依托街道、鎮鄉社區服務中心、公共文化活動設施和廣場、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場地,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募集,確保小屋正常運行。

  升級版的“微笑小屋”走進了社區、農村、園區,也更有針對性。匯川區的航宇社區是上世紀90年代8家國有企業為安置離退休干部職工而共同建設的一個大型職工生活區,老人和留守兒童是該社區的主要人群。升級版“微笑小屋”就將服務社區孤寡老人、留守兒童作為“主攻方向”,配備了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場地資源,利用這些硬件設施,開展家庭作業輔導、文藝鑒賞、書籍閱讀等活動。

  對這裡的志願者王楊而言,基層的社區服務讓剛走出校門的他實實在在地接了地氣。在航宇社區主任孫愛娣看來,“王楊們”給這個老人社區注入了新活力,以前社區的志願服務“有架子沒內容”,社區工作人員的年齡和想法也比較老化、僵化,如今這些90后志願者的到來,將社區的志願服務工作提升了一大截,“讓空架子變得有血有肉”。

  引導留守孩子自強自立

  在小甜(化名)的記憶裡,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這個10歲出頭的女孩,腿有殘疾,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與年邁的外婆相依為命。

  熟悉她的老師記得,小甜學習很好,但跟她說話時,她總是低著頭默不作聲。

  后來,小甜所在的紅花崗區龍門小學成立了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開辦了校園“七色花”電視台,她在外婆和老師鼓勵下報名參加了“金話筒”主持班,在這個專業老師指導、學生自辦的小電視台裡找到了自己的愛好。2014年,因成績優異,並且有朗誦、主持特長,小甜被遵義一家重點中學提前“收編”,進入初中。

  在龍門小學副校長曾凡靜看來,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帶給小甜的不只是一個升學機會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讓她抬頭挺胸,勇敢去面對生活。”作為一所以打工子弟和留守兒童為主要生源的小學的老師,曾凡靜對這些孩子的心理困境深有感觸,“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氛圍,許多留守兒童都有一種自卑心理。而未來等待他們的很可能是一條更加曲折的成長之路,讓這些孩子從小學會自信自強,是非常有必要的。”

  據統計,貴州省留守兒童達到116萬,遵義市留守兒童達到19萬,總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為了給這些孩子打造一個“心靈驛站”,自2013年起,團遵義市委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了7個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

  程進認為,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要做的,就是培養留守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增強留守兒童自立自強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增加其自信,從而真正促進留守兒童成長。

  這些中心分布在農村、城市邊緣的學校,除了有傳統意義上的“四室一基地”(教育管理辦公室、興趣愛好室、心理咨詢室、親情聊天室、勞動實踐基地),2014年新建的3個中心還結合各自特色開展活動,有的像龍門小學一樣依托校園電視台,促進留守兒童主持、演講、解說等能力全面發展,有的則依托革命戰爭遺址,打造留守兒童藝術團等。

  為青年社會組織打造暖心聚集地

  如果說留守兒童自強自立中心是為這些孩子找到了“心靈驛站”,那麼團遵義市委新推出的另一個中心,則為城市青年打造了一個“暖心聚集地”。

  2014年8月,在遵義縣保利未來城市婚紗公園建立了全省首個城市青年中心。遠觀這個城市青年中心,像是草坪上的一截綠皮車廂,走進這裡,你會以為這是一個頗有情調的酒吧茶座。

  團遵義市委青工部部長王姚對該中心的解讀是,一個青年社會組織聚集地和孵化地,旨在通過青年社會組織開展以公益項目、興趣活動、社會服務等主題活動,實現對青年需求具體化、動態化、深層化滿足,強化對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成為對政府和市場功能的有益補充。

  經過短短4個月的發展,該中心就已經吸納10余個社會青年組織入駐,如市紅酒協會、茶藝協會、讀書會等,開展活動累計30余次。

  “城市青年中心是隨著遵義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應運而生的,當代年輕人的興趣、愛好更加多樣,建立這種綜合服務平台非常有必要。”程進說,而以各類興趣社會組織為依托,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是年輕人喜歡也易於將他們凝聚起來的方式。

  紅酒協會的成員們在這裡嘗到了甜頭,“我們協會每周都要過來組織聚會,開始還對這麼好的免費場地有點‘摸不著頭腦’,現在我們已經是這裡的‘骨灰粉’了,平時團組織和其他協會舉辦的活動也都會過來參加,拓展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