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4年6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大眾報業逆勢騰飛解碼

楊馳原  左志新

2015年01月15日09:25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9年前,時任《京華時報》社長的吳海民提出“報業寒冬論”,9年來我國報業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踟躇前行,雖未遭遇寒冬,但也春光不在、冷風習習,尤其是自2012年初開始的主業收入明顯下滑的持續低溫,讓人很難打起精神來。在業內外的一片唱衰聲中,很多人選擇了逃離,其中包括一些卓有成就的報業主力,似乎我國報業已經不再有明天。

同是在9年前,大眾報業調整領導班子,傅紹萬走馬上任擔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9年間大眾報業迎擊新媒體的挑戰,堅持改革創新,堅定發展主業不動搖,上演了逆勢騰飛的奇跡:集團年收入由8.69億元增長到22.4億元,平均年增長17.5%﹔淨資產由8.88億元增長到47.34億元,平均年增長48%﹔年利潤由3753萬元增長到7.35億元,平均年增長206%,這是該集團連續兩年利潤過7億元,在全國報業集團裡遙遙領先,獨領風騷。

在全國報業形勢整體下滑,一些報業集團出現虧損,很多報業集團在轉型、重組中艱難尋找突圍之路的媒體環境下,大眾報業的“風景這邊獨好”就顯得格外難能可貴了。那麼,大眾報業是如何實現這些業績的?“大眾現象”的背后蘊藏著怎樣的玄機?“大眾模式”對全國報業有哪些示范意義?本刊記者經過深入採訪和調研,試圖解開大眾報業逆勢騰飛的密碼。

上篇:大眾現象

第一次看到“大眾現象”這個詞是關於大眾報業獲中國新聞獎的報道,第二次是今年年初《中國報業》刊登郭全中的《中國報業“大眾現象”探析》一文提到的。前者把“大眾現象”這個詞用小了、窄了,后者對什麼是“大眾現象”沒有概括和表述。

我們認為,“大眾現象”是大眾報業在堅持發展主業不動搖的基礎上,在內容、影響力和經營成果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卓越表現,對我國報業集團的發展有很強的示范意義。具體由以下六個方面構成。

8年9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04年3月,《大眾日報》開始實施新一輪改版,提出了“新聞強報、特色立報”的辦報理念,立足既要做好新聞,使黨報首先真正成為新聞紙,又要努力在做強特色上下工夫,以形成鮮明的特色影響力。隨后,《大眾日報》又於2005年提出“影響最有影響力的人群”,進而影響社會進程,影響社會大眾﹔2007年,提出全方位提升輿論影響力,努力拓展黨報品牌影響力﹔2010年以來,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做新聞,努力尋找報道和讀者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的契合點,保証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在這些辦報理念的引導下,大眾報系各報內容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大眾報業作為省級黨報集團,充分發揮了輿論主陣地職能,始終堅持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作為集團中心任務,把營造影響力作為一切工作的核心,不斷創新新聞理念,把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以黨報為龍頭,黨報、子報和新媒體“大合唱”的輿論引導新格局,為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為山東經濟文化強省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大眾報業近8年獲得25項中國新聞獎,其中9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被業界譽為“大眾現象”,並涌現出新時期好記者陳中華、“胡同記者”張剛等全國新聞界學習的典型。

擁有三個文化資本對接平台

為保証集團能夠有充足的發展資金,大眾報業積極進軍資本市場,成立了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文化產權交易所、大眾創業投資公司三大文化資本對接平台,為資本運作創造了條件,使大眾報業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集文投、創投、文交所三個文化資本對接平台的現代化傳媒集團。

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2年5月,注冊資本15.75億元,由山東大眾報業集團和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設立。公司定位於核心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和產業整合者,已投資企業包括山東大眾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廣電網絡有限公司、半島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

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2011年由山東產權交易中心與大眾報業集團共同出資設立,交易所為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提供產權流轉平台。截至2014年3月,山東文交所儲備文化企業產權轉讓及投融資項目1200多項,項目資產總值約370億元,實現成交項目資產總值28.02億元,有力地推進了山東省重點文化項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山東文交所正加強與戰略合作伙伴香港知識產權交易所在版權貿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領域的合作,推進山東文化產業融入全球市場。

山東大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4月,注冊資本1.65億元,大眾報業集團出資1.4億元。以綜合分數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山東省省級引導基金合作機構伙伴,獲得2500萬元政府引導資金。主要運作思路:一是致力於成為新媒體、新商業模式的孵化平台,二是發起並管理創投基金。

連續兩年利潤超7億

近幾年,大眾報業集團認清文化產業發展大勢,搶抓改革發展機遇,依靠改革激發活力,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中奮力爭先,各項事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走出大眾特色的報業發展道路。2004年,集團總資產15.87億元,淨資產8.88億元,總收入8.69億元,利潤3753萬元。2005年3月傅紹萬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后,發揚改革創新精神,以報業為主,多元化經營,使集團收入增長迅速。2012年,大眾報業綜合實力排名躍居全國報業集團第五位,省級報業集團第一位,實現利潤全國第一位,達到7.06億元。2013年,集團總收入達到22.4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10%﹔在2012年利潤超過全國報業集團前五強總和的基礎上,2013年利潤又增長了5%,達到7.35億元,連續兩年利潤超過7億元,繼續遙遙領先於全國各大報業集團。

亞洲最大有線電視網的第一大股東

全國報業涉足廣電業的不多,大眾報業為實現由報業集團向傳媒集團的轉型升級,大膽把產業擴展到廣電業。有線電視市場潛力巨大,山東省現有有線電視用戶5000萬戶,是我國、也是亞洲最大的有線電視網。2011年,大眾報業集團借全省有線整合之機,借助報業形成的巨大影響力,成功進入有線電視領域——投資10億多元,入股山東有線電視網絡,大眾報業佔股近15%,成為亞洲最大的有線電視網實質上的最大股東,形成了報業、有線電視兩大媒體支柱,使傳媒結構兩翼齊飛成為現實,這在全國獨一無二。大眾報業集團這一舉措,不是一項普通的股權投資,而是集團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進入有線電視,做大有線電視,並借助有線電視大規模進軍新媒體,是實現報業和新媒體兩翼齊飛,實現集團產業轉型,確保集團基業長青的百年大計。 

投資40億建設四大文化產業園

在濟南、青島、煙台建設四大文化園區,獲得土地2000畝,形成了集團新址+產業、文化旅游+地產、教育+地產的產業發展模式。四個園區計劃總投資40億元。

蓬萊文化教育園區。蓬萊文化教育園區始創於2003年7月,擁有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和泉城學院兩所大學,在校本專科生4000多人,教職工300余人。園區在文化地產開發方面,確立了以文化創意產業引領文化地產運作的思路。目前,園區開發了文化地產——海郡壹號,由此起步,未來幾年將形成具有極大增值價值的和諧家園,為大眾報業集團探索出一條“文化地產”開發模式。

濟西大眾傳媒產業基地。濟南西部園區規劃土地面積1000畝,定位為產業基地、總部新區。一期征地500畝成功后,園區啟動了汽車項目。目前,五棟展廳、一棟服務樓以及園區道路和汽車試駕場已經開工建設。預計在三至五年時間裡,進駐園區的4S店將達到18家,園區(400畝)年租金收入將達到2000萬元至3000萬元的水平。

青島“中國院子”古建筑博覽園。青島“中國院子”項目目前已完成地上建筑2萬平方米,投資約1億元人民幣,項目主體建設已經基本完成,進入安裝、裝修階段,計劃下半年部分建筑投入使用,明年正式運營。該項目規劃作為山東省最大的匯集中國南、北方經典傳統民居的復建古建筑群,填補了青島歷史文明的結構缺憾,以打造“觀看國外建筑有八大關,博覽傳統建筑有唐島灣”的旅游理念,建設青島標志性的文化旅游項目。

大眾報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大眾報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地上建筑總面積20萬平方米,分為兩期來規劃建設。項目一期是名家名流交流創作區,約9萬平方米。從2013年9月動工,已經完成建設面積5萬平方米,計劃2014年6月完成全部單體主體施工,預計可實現5000萬元以上銷售收入。項目二期分兩部分:一是酒店式公寓,二是文化項目和酒店。從目前的銷售市場看,該項目前景比較樂觀。

擁有報紙資源最豐富的報業集團

報業集團,以報為業。報紙資源的多少,直接體現了集團的實力和發展潛力。大眾報業通過整合和投資,現擁有12份自辦報紙和6份合辦報紙,報紙資源擁有量在全國報業裡無人比肩。

山東省“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大眾報業集團為龍頭,以產權為紐帶,整合地市黨報和非時政類報刊,建設大型傳媒集團。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部署,集團組建成立了齊魯傳媒集團,作為整合地市和行業非時政類報刊的平台,已完成對《牡丹晚報》的整合,收購原《財富時報》刊號創辦了《黃三角早報》。

中篇:大眾模式

上篇我們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大眾現象”,這六個方面的成果,得之不易,無論哪一項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絕對領先的。取得如此巨大成果,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做好主業、資源、資本這三個方面的文章,使之實現良性循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眾模式”,這也是大眾報業掌門人傅紹萬的“三昧真經”。

深耕主業,不斷壯大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報業影響力

隨著新媒體的沖擊和報業唱衰的喧囂,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正確分析和判斷形勢,大力發展報紙產業,形成了年利潤5億多元的報業支柱板塊。一是集中精力培植《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半島都市報》三大支柱報紙,充分發揮報紙的品牌優勢、競爭優勢,媒體影響力和市場控制力均顯著增強。二是搞好區域布局。《大眾日報》全力拓展行業、深耕地方,去年新辦煙台、聊城、濰坊、東營、淄博、壽光6個地市、縣域版和金融、健康、教育3個行業版,使行業和地方版總數增至16個﹔《齊魯晚報》實現地方版和合辦報紙全省17市全覆蓋﹔《半島都市報》地方版達到9個。

大眾報業集團憑借強大的主業優勢和品牌優勢,加快整合社會報刊資源,以產權為紐帶,推進與地市報的整合,目前已經與濰坊、臨沂、菏澤、青島的《濰坊晚報》《沂蒙晚報》《魯南商報》《牡丹晚報》《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通過股權連接實現聯合,取得了明顯效果。2013年3月,半島傳媒公司成功整合《青島早報》和《青島晚報》,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整合后短短9個月,兩報不僅迅速扭轉嚴重虧損局面,而且利潤比上年同期淨增4910萬元,收入突破1.5億元。

借助報業影響力,獲取和經營好優質資源

報業是內容產業,報業經濟是影響力經濟。大眾報業借助集團形成的強大影響力,獲取了很多優質資源。

整合地市報業資源。報業由分散走向集中、集聚,並形成某些行業的控制性、壟斷性經營,既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已經與濰坊、臨沂、菏澤、青島的地市報通過股權連接實現聯合,取得了明顯效果,還有一些報紙合作的談判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進入有線電視領域。借全省有線電視整合之機,以原始價購買有線電視網絡股權,成為全國最大的有線電視網實質上的第一股東。這遠遠超出了一般的股權投資,使集團進入一個新的媒體領域,由一個翅膀變成了兩個翅膀,也為大規模發展新興媒體搭建起一個平台,借助這個平台,可以進入電信業務和互聯網業務。

獲取豐富的土地資源。在濟南、青島、煙台建設四大文化園區,獲得土地2000畝,形成了集團新址+產業、文化旅游+地產、教育+地產的產業發展模式。煙台園區已經有一所本科院校、一所專科院校入駐,在校生接近4000人﹔青島大眾報業文化創意產業園、明清古建筑博覽園、濟西汽車文化產業區等項目已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40余億元。

獲取政府資源。在獲取政府政策資源方面,大眾報業先后創辦了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文化創投公司、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控股公司,2013年獲得政府創投資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共3000多萬元。對半島傳媒公司實現股份制改造,兩次融資4億元,成為山東第一個報中宣部備案的國有文化企業,上市工作正全力推進。

進軍資本市場,為發展提供強大資金保障

大眾報業集團已積累了豐富的發展資源,資源隻有變成資本,流動起來,才能加快增值,才能使產業活起來,才能積累豐厚的資金,再去反哺辦報,使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使獲取資源的能力更強,使資本化的路子走得更順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近幾年,大眾報業在進入資本市場方面作了許多嘗試。一是股份制發展,在印刷廠建設方面實行了股份合作,兩次吸收華泰集團資金近億元﹔集團對半島傳媒公司實現股份制改造,兩次融資4億元,成為山東第一家完成股改、上報中宣部申請上市的大型文化企業,上市工作正全力推進。二是資源資本化。對有線電視股權資本化運作,成立了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近12億元,使集團公司相關投資不到一年增值近一倍,文投公司注冊資本近16億元,成為全省最大、全國領先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平台。三是搭建資本運營平台,成立的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文化產權交易所、大眾創業投資公司,使大眾報業集團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集文投、創投、文交所三個文化資本對接平台於一身的傳媒航母。

“大眾模式”下的八大產業板塊

報業支柱板塊。建成濟南、青島兩大戰略基地,青島基地成為趕超全國先進報業集團的后勁所在﹔布局全省報業市場,在全省半數地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市創辦或擁有了自己的報紙﹔借助主業優勢,實現對全省報業市場的有效控制,推進報紙資源整合,和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濰坊日報報業集團、臨沂日報報業集團、菏澤日報報業集團實現市場類報紙合作,為全國報業未來發展開辟了可行之路。

有線電視和新媒體板塊。投資10億元進入全國最大的有線電視網——山東廣電網絡公司,並成為第一股東,形成報刊、廣電兩翼齊飛的傳媒格局,分紅收益、轉讓收益、股改上市增值收益空間巨大,為集團產業轉型和進軍資本市場、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搭建了良好平台。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迅猛。集團作為內容生產商,今后內容傳播的載體,將由紙質媒體過渡到紙質和網絡、移動終端等多種媒體。發展網絡文化產業,就是加快新聞網站和手機報以及電子出版等的發展,使新聞內容實現多次開發增值。一是做強大眾網。加大資金投入,對技術平台升級擴容,增強視頻功能,開發好相關業務。二是辦好手機報,把黨報的陣地延伸到新媒體。注冊資本5000萬元的山東手機傳媒公司擁有300多萬用戶,成為整合山東手機媒體的龍頭。三是集團子網站群落。將集團內各報刊網站整合,形成網站群落。

文化園區板塊。濟南、青島、煙台四大園區佔地近2000畝。在煙台,集團以不到6000萬元資本金控制了總投資近6億元的蓬萊園區,已建成本科專科兩所院校,教學和商住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在青島西海岸,競拍到建設用地400畝,國際頂尖水平的規劃設計已經完成﹔在濟南西部,已落實土地500畝﹔煙台傳媒基地的土地指標也已落實。

樓宇經濟板塊。主要目標是盤活集團現有土地資源和房產資源。大眾報業集團的山東新聞大廈經營態勢良好。今年大眾傳媒大廈主體工程封頂,傳媒大廈啟用后,新聞大廈可以全部用於經營,同時報業大廈也用於出租。以分布全省4地的6座賓館和報業大廈為依托,使商住樓出租和賓館餐飲業成為集團支柱產業之一,為集團增加一個比較穩定的利潤源。

投融資板塊。2012年5月,集團注冊成立大眾文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引入11.25億元的戰略投資,並將公司更名為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使文投實收資本達到15.75億元。文投公司成立后,先后對半島傳媒公司和大眾網合計注資2.3億元,對外投資4320萬元參股了山東出版傳媒股份公司。目前文投公司已投資項目上市后,市值有望超過50億元。與此同時,集團成立股權投資平台——山東大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金達到1.65億元﹔還與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文化產權交易平台——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

印刷板塊。近10年累計投資3億余元,引進德國高寶等國際先進印刷生產線6條。濟南、青島兩個印刷廠報紙印張達到60億印張,印刷能力居全國第二位。青島印刷基地成為全國第三、長江以北最大的報紙印刷廠,泰安、濰坊、煙台印點重組、建設、改造相繼完成。

發行物流板塊。發行物流產業集團建設,主要包括三個產業層次。一是報刊零售。大眾報業正在建設報刊亭項目,目標是盡快在省會取得突破,再逐步向其他地區拓展。二是物流配送,除報刊發行外,還包括圖書發行、貨物配送、直投廣告經營等。三是地方發行體系。整合全省各地較為分散的發行力量,尤其是集團分布在濟南、青島、淄博、濟寧等地的發行力量,實現集團內現有發行渠道共享,提高發行效益。

會展板塊。主要包括三個產業層級。一是做大做強優勢業務,繼續下大力氣培育品牌媒體,吸引廣告資源,擴大市場份額。二是做強會展業。《齊魯晚報》在濟南等省內會展市場的開拓很有成效﹔此外,集團與遼寧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在沈陽成立了分公司。三是逐步開發戶外廣告、熒屏廣告等新業務。

下篇:大眾道路

“大眾現象”的出現,“大眾模式”的形成,都源於大眾報業堅持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正確的道路要靠正確的理念和戰略做保証。9年中,大眾報業提出了“四做一提升”“三四五”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在“四個堅持”中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卓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三個發展階段與發展戰略

2005年3月,大眾報業新一屆集團黨委領導班子成立。同年7月,集團召開第二次黨代會,順應集團廣大干部職工的願望,提出了建設全國一流報業集團的奮斗目標。經過9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個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05年3月至2007年中):明確戰略方向。指導方針是“集中力量發展優勢業務,以更大的精力開發優質資源,把降低成本作為永恆課題”。可以說,這個指導方針,抓住了發展的關鍵,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發展戰略的方向作出了定位。

第二階段(2007年中至2009年):實現八強目標。2007年中提出了“四做一提升”的事業發展總體布局。一是做大優勢業務,就是集中精力做強媒體,重點發展綜合性強勢報紙,培強做精專業性報紙。二是做強區域板塊,就是以集團骨干報紙為依托建設區域發展高地,鞏固擴大集團在此中心城市的發展基礎。三是做好新興媒體,就是通過發展網絡、視頻、手機報等,搭建起新興媒體發展平台。四是做活資源文章,就是對集團的信息、發行、印刷、刊號、品牌、土地等優勢資源,制定規劃,分步開發,使之成為利潤增長點。五是提升輔助支持能力,就是要提升信息技術、印刷、發行等支持能力,為媒體發展和經營管理提供保証。

2008年初,集團黨委在上述事業發展總體布局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三四五”的發展戰略,就是“培育三大支柱、建設四個高地、發展五大產業集群”。“三”是重點培植《大眾日報》《齊魯晚報》《半島都市報》“三大支柱”。“四”是建設濟南、青島、魯中、魯南四個發展基地。在全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以骨干報紙為主體,帶動廣告、發行、印刷等產業的發展,構建區域“發展高地”。“五”是廣泛整合資源,打造廣告會展業、印刷業、發行物流業、網絡文化業、商用樓和賓館餐飲業這“五大產業集群”。

第三階段(2010年至現在):大眾報業制定了《集團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雙百四強”的宏偉目標和實現目標的產業支撐及突破路徑。產業支撐就是做好“主業、資源、資本”三篇關鍵文章,全方位鞏固提升報業支柱板塊,培育壯大新媒體、有線電視、文化園區、樓宇經濟、投融資、印刷、發行物流、會展八大潛力板塊﹔突破路徑就是加快推進內外部資源整合,加快轉企改制步伐,加快進軍資本市場,加快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域發展。在2013年召開的集團第三次黨代會上,大眾報業又提出了“實現雙百四強宏偉目標,建設和諧幸福大家園”的願景。

“四個堅持”成大道

一是堅持大力發展主業,風吹浪打不動搖。傅紹萬在報業唱衰聲中提出“堅定不移干報業,風吹浪打不動搖”。按照這樣的精神,大眾報業在“深耕”和“整合”上下工夫,確保了主業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影響力不斷提升。

二是堅持創新引領發展。首先是新聞理論創新。2004年大眾報業新一輪改版時提出“新聞強報,特色立報”,2007年又提出“以人為本做新聞”,為了人、關心人、造福人,著重體現在關心人們的思想感情訴求和基本權利實現方面,把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以黨報為龍頭,黨報、子報和新媒體“大合唱”的輿論引導新格局。其次是經營理念創新,提出報業經營就是營造影響力和營銷影響力,總結出“本、道、術”理念。

三是堅持“人才強報”戰略。2006年7月,大眾報業集團第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大眾報人精神,即“堅持黨性,服務人民﹔追求真理,求實創新﹔團結和諧,充滿活力﹔成就自我,奉獻社會”。經過概括提煉,形成了“責任,創新,和諧”的核心價值觀,並逐步成為干部職工自覺遵循的准則。大眾報業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引進和培養辦法,以優惠待遇吸引全國8所名校學生,已經堅持了10年,制定了競爭上崗、輪崗交流、考核獎懲等一系列制度,確保人才在競爭中成長。目前大眾報業人才濟濟,為事業的快速擴張提供了保障。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眾報業領導班子在傅紹萬的帶領下,堅持不唯上、不唯書,隻為實,有定力、有堅守,堅定不移走大眾特色報業發展之路。

大眾報業取得的成果、開創的模式和道路,為我國報業集團的發展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然而,在網上搜索關於大眾報業的報道,卻是少之又少。這與大眾報業及其掌門人傅紹萬的低調有關。盡管如此低調,對大眾報業的發展,也還是有質疑聲,比如有人認為大眾報業的利潤不准確,實際絕對不會有那麼高,是“吹”出來的。對此我們採訪時直言不諱地向傅紹萬提出了這個問題,傅紹萬的回答是:我們公布的利潤是不太准確,有些利潤由於賬務結算方面的原因,沒有計算在內,實際利潤比我們公布的還要高出1億左右。

大眾報業的模式已經形成,道路越走越寬,在文化強國建設中一定會有更大的作為。這是寫完此稿后記者的感受,也是我們的祝願。

(責編:謝琳(實習生)、燕帥)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