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中國電影要有中國范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15年01月15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電影要有中國范兒(面對面)——專訪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些觀點引起文藝界廣泛共鳴。

  觀而不思則迷,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30余年來觀影8000余部,對中國電影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面臨西方電影的沖擊,如何創作一部好的中國電影、怎樣評價一部作品?記者專訪了饒曙光,聽他講述中國電影在內容和評價體系上必須要有中國范兒。

  記者:您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電影的現狀?

  饒曙光:我們都知道,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電影因結構性特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加上1994年開始的進口分賬好萊塢大片的市場擠壓和沖擊,國產電影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至少在市場層面是如此。2003年以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及其政策的出台為中國電影產業化及其發展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平台,直接促成了2003-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連續超過30%的大幅度增長。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中國電影用幾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十年才完成的歷史性進程,相應也就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內容上存在著過度娛樂化、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匱乏等種種“短板”,在評價體系和標准問題上更是有著偏頗的導向。

  記者:您以為,面對這些問題,中國電影的創作需要如何突圍?

  饒曙光:我以為,要突圍,首先要選對方向,不能像無頭蒼蠅亂撞。中國電影的方向,或者說職責,必須是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對於中國電影具有極端重要性。真正有價值、有內涵、有溫度、有筋骨的中國故事,蘊藏在人民的生活中、實踐中,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隨隨便便能夠“神侃”出來的。

  中國電影必須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保持對經典的尊重,有效促成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發展、現代化轉化﹔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樣才能從傳統、從當下獲得靈感,尋找到富有生活質感、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中國故事。

  更進一步,電影工作者一定要熟悉現代高科技,熟悉現代電影的敘事規律和技巧、提升敘事智慧﹔也要了解當下中國電影的觀眾並與他們形成有效互動,贏得中國觀眾乃至海外觀眾的認同和追捧,創作出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電影精品。

  記者:那您以為,什麼樣的電影稱得上“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

  饒曙光:這就涉及到電影的評價體系和標准問題。首先,絕不能把票房看成是“硬道理”。另外,很多人總是不自覺地把國際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接納、是否給獎,作為評論中國電影的標准,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喪失自身的立場和話語體系。中國電影批評一定要立足於本土電影實踐,構建適應於本土話語體系的評價標准,即電影評價體系的“中國標准”。

  在中國電影對外傳播方面,我們也應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准,不能僅僅看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多少票房,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進行了多少有效的海外傳播,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為此必須建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兼容性、包容性評價體系和標准,著眼於長遠、宏觀、戰略。

  記者:那您以為,“長遠、宏觀、戰略”的中國標准的落腳點在哪裡?

  饒曙光:我以為,中國電影創作的資源和根源都來自本土文化土壤、傳統、積澱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電影要贏得廣泛的社會效益、形成中國文化軟實力,就要以電影的方式、以中國觀眾乃至世界觀眾樂於接受的方式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夢則是一個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有效拓展了我們的話語空間,有助於在世界范圍內構建我們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權。

  另外,我們對電影的認識一定要與時俱進。必須深入研究自己的電影作品、電影現象、電影思潮,從中國電影的實踐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建構電影理論的中國學派,為中國電影產業升級換代、促進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提供強大的理論智慧和理論支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