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創客空間,胡坤正拿著一個智能溫度裝置測試一口真空低溫烹調鍋。借助軟件分析形成個人定制食譜並完成自動烹飪是他對這口鍋的設想,項目還有個有意思的口號——打敗阿姨。
在北京中學,孔依琳和來自台灣的張宜婕開設了一門“創藝無限大”的選修課,借助一套名為“Little Bits”的組件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
這些致力於把創意變成現實的人時下被稱做“創客”。在北創掌門人王盛林看來,創客是一種精神和生活方式,體驗的是從0到1的過程。
近日,記者來到北京的創新高地——西二旗,尋找一個致力於通過高效的個人信息管理擴展人類智能的團隊。
挑戰方向創新
如果計算機能無縫和人類智力結合,成為人的“外腦”,那會怎樣?如果“外腦”之間可以彼此連接和學習,又會發生什麼?
這些科幻場景正是這支團隊致力的夢想。
根據網站提供地址,記者來到西二旗的輝煌國際。一個普通的公寓門口,屋裡的辯論在屋外就已經能聽到。敲門進入后,記者見到了產品設計師胡濤。他告訴記者,這樣的討論每周都有一次,經常爭論得臉紅脖子粗。因為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國內目前沒有人在做,所以隻能靠團隊一點點摸索、積累。
“為什麼我們的飛船都能奔月了,個人信息還不能像人腦去工作?”最初的設想來自團隊創始人的困惑。每一次使用信息的時候是人腦要先去回憶這個信息存到哪裡了,那機器有沒有可能實現人類聯想的智能從而實現信息管理的智能?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兒。“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曾帶領團隊做出中國第一台掌上電腦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謝耘博士是本項目的顧問。他曾跟記者提過,現在中國的創新以點居多,總是在別人后面追,不乏把一個已經出現的東西做到極致的能力,但缺少真正基礎性、方向性的原創。
這個團隊想在方向上挑戰一下。
讓智慧如影隨形
產品核心的建模工作從2008年就開始了,那也是移動互聯網開始發力的時候,團隊沒有跟風,選擇了從PC端開始。剛開始,進入團隊的工程師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業界經歷已經非常豐富,卻從最基礎的“爬碼”開始做,在圈裡,這項工作是用來訓練新手的。直到2013年,團隊注冊了一個公司取名“慧影”,寓意讓智慧如影隨形,希望機器能成為人的智慧的映射並通過補充人類智慧的盲點,如遺忘、錯漏,來實現人類智慧的提升。
慧影的主界面是個溜溜球的樣子,根據個人的思維習慣又分為生活內容、信息類型、語義概念三個角度。慧影提供創新的方法組織信息,在信息之間建立關聯,以高效地利用在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產生的大量零散數據。
記者體驗了一下,在軟件中以“大學心理學”為關鍵詞,不但可以搜索到課程的筆記,還能在一側擴展出與課程相關的討論,與該課程相關的其他課程的筆記、視頻,該任課老師的論文、聯系方式等,而且還能根據時間自動生成一個可追溯的場景。目前這套系統對近300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做了整體設計,一旦接口成熟,微博、微信等社交端的信息便可以進入到統一管理平台。
服務普通用戶
前幾年,一位麻省理工做數據研究的教授來中國作交流,聽聞有這樣一個項目,不禁豎起了大拇指說:“這屬於最前沿的工作。”
謝耘表示,這種基於信息處理的方向性原創對於產業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最前沿的工作要服務的卻是普通用戶,這就要求工程師們在底層設計盡量完備,這樣用戶才能實現“傻瓜型”的體驗。會用瀏覽器就會用慧影,會用word文檔就會用慧影,是開發者的設計初衷。因此,團隊常常邀請一些隻會簡單電腦操作的基礎用戶體驗產品,在操作習慣和功能上給出相關建議。
未來能做到什麼程度?團隊的工程師們還是希望先踏踏實實地坐幾年冷板凳。已經做了將近7年,今年三四月份,慧影將進入小范圍產品試用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