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焦大娟已很多年沒跟婆婆說過話,倆人“反貼門神不對臉子”。2014年12月22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垌頭村的大舞台上,婆媳倆挎著胳膊唱起歌。
登封市大冶鎮垌頭村,是河南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原本不能歌更不善舞。但如今,垌頭的歌,遠近知名。垌頭人的事,比歌更有意思。
寒冬裡辦餃子宴,村周圍十裡八鄉的老人,被請來吃餃子,聽唱歌。天冷,可台上唱出汗,台下鼓疼掌。熱氣騰騰裡,全村老少像下肚半斤酒,手舞足蹈。誰也沒想過,村裡已經這麼唱了6年,現在唱上了“癮”。
6年前,村裡沒人唱,問題倒不少。兩大家族告狀,話不對就動刀。鄰裡不和睦,人掉井裡不叫鄰居。能干活的出門打工,不干活的賭博打牌。村子7000多口人,多數互不來往,見面叫不上名。
2008年,新當選的村支書董軍政走馬上任。咋把人“搓”到一塊?哎,有個好法兒,唱歌,最好合唱,膀挨膀,臉湊臉,見面就有三分情。可讓農民開嗓不容易。董支書硬著頭皮帶頭唱,周圍一陣哄笑。笑完,又能怎樣?歌聲催著節奏,聽著聽著哼起來了,跟著跟著手腳就想動。什麼五音不全,大聲唱就唱准了。83歲的李老太太、82歲的孫老剛唱時緊張,如今“鏡頭罩住俺都不怵!”焦大娟婆媳倆分工,婆婆炒菜,媳婦學得快,學完回來教。
再回頭看矛盾,好像沒有啥矛盾!氣順了,人也順。那一年,董支書自費,組織了一次大參觀,7輛大巴車從登封開出,去湖南韶山、安徽小崗,繞道江浙滬,再拜訪河南的竹林鎮、劉庄。支書一車一車討論動員。“支書,咱哪都別參觀了,回去干吧!”隻聽滿車跟著喊:“回去干!”不知誰起個頭:“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說干就干。先是義務勞動,河灘亂石頭,溝裡是垃圾,吼一聲,清!小水塘,書畫院,小廣場,動起手,壘!村上號召種起一片草莓大棚,老少去干活。那年中秋挨著國慶,草莓趕期,不少人給親戚打電話:“俺不去走親戚了,你也別來,沒時間招待,忙!”
村容村貌變了,來旅游的人多了,村裡修起了游樂園、垂釣池、游泳館。以前開會都找不齊人,現在人人一條心,跟著村兩委干。董支書說:“唱歌是想統一統一思想,沒想到統一得這麼好!”
6年下來,垌頭村人人會的歌有100多首。還自娛自樂,排演了200多人的大型詩歌劇《東方紅》,道具服裝全是農民自己做。逢年過節,三四天就能辦出一台晚會。有的兒孫在城裡給買了房,沒有一個人願意去住。
唱歌以后,垌頭村再沒發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上訪事件。登封市委書記鄭福林說,垌頭讓我們看到文藝在群眾中的生命力。如今,垌頭的歌已開始向周邊輻射,我們將適時引導,留足預算。
唱多了,村民自己寫歌。他們譜曲填詞《村規民約歌》,還有首《垌頭村歌》這樣唱:“為了追求新生活,垌頭村民愛唱歌。黨和國家恩情深吶,歌聲飛出心窩窩。唱出精神有干勁,唱出團結構諧和。唱得正氣滿天飛,邪門歪道沒著落。唱得渾身憋著勁,齊心協力搞建設。流汗出力向未來呀,越唱心裡越快活。”
餃子宴上,台上唱到這,隻聽得台下一片應和:嘿!越唱心裡越快活!
【記者手記】
沒有想到,一個村庄,這樣如痴如醉地愛唱歌。更沒想到,一個村庄,在歌唱裡煥發出無窮光熱。
歌唱不是化解矛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唯一良藥。說到底,歌唱是一種信心的重建。歌聲裡,曾經流失的要素聚在一起,“三農”的生機蓬勃壯大。農民需要歌聲,需要凝聚,需要提振,正像他們需要化解矛盾,需要基層組織加強一樣。文藝在群眾中放歌,鄉村在凝聚提振中重拾信念。
美麗鄉村,絕不是凋敝的故園﹔家不荒蕪,要從心不荒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