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養豬狀元的“種蓮經”

2015年01月19日10:28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養豬狀元的“種蓮經”

1月12日,晨光熹微。陳振忠一大早就坐在他的電腦前打理網店生意。

  1月12日,晨光熹微。陳振忠一大早就坐在他的電腦前打理網店生意。

  在浙江省龍游縣橫山鎮西方塢村,說起陳振忠這個名字,那是遠近十裡八鄉聞名的“養豬大王”,42歲的他,養豬15年,最多的時候達到3000多頭。如今啊,這養豬大王又再次出了名,為啥?他呀,又成了當地的“種蓮大王”。

  2015年元旦剛過,記者便前往橫山鎮,來認識認識這位農村能人。沒想到,見到陳振忠時,他不在田裡忙活,卻戴著小氈帽,坐在電腦前,點點鼠標在網上打理著他的生意。

  看著記者訝異的眼神,陳振忠呵呵一樂,向記者講起了他的“種蓮經”。

  “我的蓮,有標准”

  2014年6月,隨著地方陸續關停污染嚴重的養豬場,陳振忠在自家一千多平方豬棚被拆除后,就把眼光瞄准了自家40多畝蓮地。

  浙江省龍游縣橫山鎮地處浙西金衢盆地北面,由於溫度適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蓮花長的很旺盛。當地人早在一千年前就會栽培蓮花,加工蓮子。自家加工的蓮子吃不完,就賣給周邊地區,除了養豬業,這也成了當地人另一項主要經濟來源。

  看著鄉親們放下養豬飼料盆紛紛剝起了蓮子,陳振忠卻並沒有急於動手,而是動起了腦筋。

  陳振忠發現,橫山雖有萬畝荷田,可家家戶戶小而散的種植,各家管各家,不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化經營。傳統的蓮子加工費時費力,每到收獲時節,常需全家一起上陣手剝蓮子。一家幾口守著幾畝薄田,單靠賣蓮子不足以維持生存。當年養豬規模化經營的思路,能不能用在種蓮上?

  陳振忠把想法告訴了當地鎮政府,征得了政府首肯。加上自己養豬積攢的資金也不少,陳振忠就大膽搞起來。

  一邊開始規模化種蓮,陳振忠一邊又開始琢磨:傳統種蓮,靠的是種蓮人的經驗。自己是養豬狀元,種蓮可不在行,咋辦?有了,請專家唄!隨后,陳振忠就開始往浙江省供銷社跑,幾番上門,對方答應給他提供技術。

  沒想到,將種蓮專家請上門,陳振忠向專家題提的問題可不僅僅是怎麼種蓮,他想解決的是種蓮產業鏈的一系列問題。

  先從產品創新開始。“荷葉全身都是寶”,陳振忠掰著指頭向記者數:蓮子可以做成干蓮子、水果蓮、蓮子酒、蓮子糕﹔蓮蓬可以加工成裝飾品﹔蓮葉經過炒制成為荷葉茶﹔荷花還可以當鮮花出口……

  陳振忠繼承了祖傳的炒茶工藝,念中專時又讀的茶葉蠶繭經營與加工專業,炒制茶葉“有一手”。他融合了傳統炒茶技術,又有所創新,攤涼、殺青、揉捻、一烘、做型、復烘、再做型、最后低溫長烘……16斤荷葉炒成1斤荷葉茶。荷葉收購價1元/斤,而荷葉茶可以賣到500元/斤,身價翻十數倍。荷葉茶剛炒出來,便在當地大賣,今年兩噸荷葉茶,賣的隻剩四百斤,供不應求。

  一般的生蓮蓬摘下放置,一天后口感就大不如以前,也就賣不掉了。陳振忠自創了保鮮工藝,荷葉表面經過特殊護色處理,在蓮蓬上加入糖類,將花莖下方插入花泥。經過處理后的蓮蓬能持續50個小時不發黑、不變質。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低度蓮子酒生產技術,研制用烏豬胎盤浸漬的蓮璧合酒等。

  此外,陳振忠還向省供銷社打報告,提議在橫山鎮搞一個QS標准化的收購場所,這樣蓮農們的蓮子賣出去時就都有了QS標准。

  “我的蓮,有文化”

  橫山鎮村民不會忘記,2013年4月,陳振忠和他賣的龍游烏豬肉曾在義烏文博會上出了一次名。當時老陳設攤的周圍,左邊是陶瓷工藝,右邊擺著古玩,豬肉攤設在中間,大家都覺得很奇怪。老陳不以為然:“我家的烏豬,也和文化沾邊呢,烏豬是龍游的特產,有2000多年養殖歷史了,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也算是一種文化產品啊。”

  今年5月,陳振忠著手開發蓮子產業,並沒有急著給產品找銷路,而是先去省文史館了一趟。在那裡,他找到《龍游縣志》,花了三天時間把龍游縣的歷史仔仔細細研究了一遍。第三天,當他走出縣文史館的時候,他對產品規劃已經胸有成竹。

  “我賣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陳振忠拍著胸脯對記者說,“我賣的產品背后有文化”。在他橫山鎮的辦公室牆上,記者看到一系列產品圖片,培香牌新鮮蓮子、培香牌荷葉茶、培香牌蓮子干等,每個產品介紹裡,都有一段傳說故事。

  “培香牌蓮子從哪裡來?”陳振忠不急不緩地介紹道:陳培香是陳勝的后裔,秦末為避亂舉家遷於太末北鄉蓮塘。陳培香有七個兒子,老六陳六合最受溺愛。六合愛吃蓮子,長大后遷往志棠。有一年,志棠發瘟疫,六合把自家蓮塘裡荷葉和蓮子熬成粥,給村民服用,瘟疫消除。於是家家戶戶開始種蓮子。

  陳振忠現在推銷產品時,總把一句話挂在嘴邊:“我是龍游陳培香將軍的后代,我的蓮子是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品質經得起歷史考驗。”

  還別說,這招挺管用,穿上文化外衣的培香牌蓮子身價倍增,一般蓮子賣35~40元/斤,培香牌蓮子最高能賣50元/斤,而且不愁銷路,不少客商都點名來採購。

  “我的蓮,上網賣”

  接下來,怎麼賣蓮子?陳振忠腦瓜子又開始轉了起來。

  按傳統,每年賣蓮子時,常常是商販到村頭收購,全村蓮農爭先恐后去排隊,去得晚了,商販收夠數量了,就賣不掉了。

  陳振忠自從做起蓮子生意,剛開始,也頗為發愁銷路。他曾就讀於浙江供銷學校,曾經的同學如今做農產品生意紅紅火火,他想從那裡打開銷路。但是,老同學隻能做周邊生意,如何才能把蓮子賣到更遠地方去呢?

  老陳認為,非開網店莫屬。早在97年,陳振忠家就購買了當地第一台電腦。那時電腦還是windosw97系統,老陳常常用微軟拼音輸入法笨拙地和別人聊天。雖說早就開始接觸電腦,但電商技術是今年5月份才開始琢磨的。

  陳振忠先是致電給省供銷社的一位老師,爭取到技術支持。隨后自己請了一名美工、一名客服,在橫山鎮老丈人家裡開起了網店。單今年夏天短短兩三個月時間,他的蓮蓬在網上就買出7000支的好成績,淨賺近十萬。

  不僅如此,陳振忠還開通了微信、微博,做起了微商生意。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裡,不僅有培香系列產品的推銷,還有他幫鄉親們賣的龍游土雞、羊肉……

  記者採訪結束,陳振忠偷偷地向記者透露了一個他的“大秘密”:他准備自己辦一個網上平台,專銷土特產,挑戰馬雲淘寶網。

  記者手記:向陳振忠“取經”

  浙江省龍游縣橫山鎮從南宋起,就有大面積種植荷花的歷史。種蓮者雖多,可像陳振忠這樣,種蓮發大財的,並不多。究其原因,傳統蓮農長期以來都停留在小散戶種植,種植管理粗放,畝產量徘徊在40-60公斤,產品單一,附加值不高,很難打開市場。

  為什麼陳振忠能夠成功?最關鍵是他肯動腦,找對了“路子”,這個“路子”,就是通過對農產品實行產業化經營,增加產品競爭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迅速佔領市場。

  你看,他從養豬“跨界”當蓮農時開始,就沒有急於生產,而是先對當地蓮業考察了一番。蓮地近萬畝,有規模化的可能。接下來,他瞅准機會,通過開展產品深加工,拉伸產業鏈﹔挖掘當地文化,增加產品附加值﹔經營電商,拓展銷售渠道。最終,實現了“培香”牌系列產品“大賣”。

  其他的普通農戶,是否也可以學學陳振忠探出的這條“路子”?譬如,對農產品進行簡單加工,使其更符合市場要求﹔多利用新技術,拓展線上渠道,解決“賣難”問題等。而對於一個地方特色農業,是否也可以從老陳的故事中受到啟發,注重產品產業化,積極創立品牌,為品牌發展注入文化動力等。

  現代農業種植,靠粗放經營、單一生產的傳統生產方式必定很難成功,隻有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產業化品牌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才能真正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實現農民收入的大幅增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