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2014電視劇年度推薦:《北平無戰事》等上榜

2015年01月20日14: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文藝氣象(2014電視劇篇)

年度推薦

一本歷史大書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龍平平等編劇 吳子牛導演

虞金星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受到異乎尋常的關注,當然不能排除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這些社會背景。“歷史轉折”與“鄧小平”這樣的關鍵詞組合在一起,既是吸引力所在,也決定了電視劇編拍制作的難度。

其難度在於歷史的嚴肅命題與電視劇這種大眾藝術形式之間的平衡與結合。該劇編創的回答是,把握住粉碎“四人幫”、真理標准討論、恢復高考、知青回城、包產到戶等一系列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大事要點,又注重從鄧小平的工作與生活等日常視角切入。一批去今不遠的領導人“出鏡”和具體展現,使電視劇的歷史成色更為濃郁﹔日常生活與風格的細致刻畫,又使歷史事件的大眾觀賞效果更為細膩生動。歷史教科書的三言兩語,還原為充滿艱難曲折的影像,足以產生不可小覷的吸引力。

編創團隊用力較多處,是在展現重大歷史的基礎上提升電視劇的觀賞性。比如,對粉碎“四人幫”這一歷史事件的講述,就不同於以往紀錄片式的再現,而採用更靠近類型片的手法,並加入了此時正遭受批判的鄧小平的家庭生活場景。為了使歷史大事有基層落點,電視劇又塑造了一些典型角色,比如在一個家庭內集中了被打倒卻不改其志的干部、極左的“積極分子”、熱血沸騰的插隊知青等幾類人物,把宏觀的社會關系轉換為具體形象和人物關系。歷史大門的敞開,加上別具匠心的藝術手段,使得《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成為2014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

一支藝術標杆

《北平無戰事》 劉和平編劇 孔笙等導演

任姍姍

2014年,一部《北平無戰事》讓眾多中青年觀眾回歸國產劇,使國產劇在與海外電視劇的短兵相接中贏得了尊嚴。

該劇講述了1948年這個歷史轉折關頭發生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及其背后的洶涌澎湃。創作者將唯物主義歷史觀、現實主義手法與浪漫主義情懷寫進了同一部歷史大書——以精致詩意的電視美學與沉郁頓挫的文學表達,貫通文學與電視劇兩種藝術思維﹔以諜戰、歷史、反腐、政治多重敘事的編織營造,改寫中國電視劇類型敘事的經驗模式﹔以社會史的色彩斑斕與家族史的榮枯更迭,接續中國電視劇對20世紀家國情懷的歷史講述。整部劇暗流涌動、一唱三嘆,令人意猶未盡。

七年磨成一劍的《北平無戰事》之所以引發熱議,不僅在於它為歷史正劇樹立了藝術標杆,更在於劇中人物的命運、情緒、態度、思想與今日中國人產生了深度共鳴。它的呼吸感源自創作者的藝術功力:信手拈來的《曾文正公家書》《月圓花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一粒粒珍珠散落劇中﹔各色人物大都肩負著文化承載與故事講述的雙重使命﹔精心打磨的台詞與旁白也都努力展露歷史的況味與思想的審視。

在喧嘩躁動的產業化浪潮裡,《北平無戰事》向著電視美學與文化情懷的雙峰攀援著,它訴說了中國電視人的文化自覺——中國電視劇創作必須回歸自己的文化鄉土,必須回歸自己的現實處境,莫認他鄉作故鄉。

一次敘事革命

《十送紅軍》 李修文等編劇 毛衛寧導演

劉 瓊

富有創造性的藝術表達,提供對個體成長和人類社會進步有價值的信息,分享相對高級的趣味,一部藝術作品具備這三點,就會被稱為好作品。《十送紅軍》憑借理想信仰書寫和“極致”美學,在目標人物塑造、敘事策略和理想主義情懷表達上實現了重要突破。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關於長征的各種文藝書寫中,《十送紅軍》獨樹一幟,將目光鎖定在長征途中基層指戰員層面,這是對同類題材影視創作“偏愛領袖”的一次反正——正是無數慷慨赴死的忠骨熱血,阻擋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以及沿途各種槍林彈雨,紅軍的骨干力量才能最終實現戰略大轉移,為開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條件。電視劇通過浪漫主義的影像,結構和塑造極致環境裡的極致人物,還原戰士們慷慨赴死的英雄邏輯——在理想和信仰的支持下,獲取戰勝恐懼和死亡的更多勇氣,從而超越常人。在生與死的邊界線上,有信仰支持的人性令人肅然起敬。

糖葫蘆式結構和有限視角,便於集中優勢篇幅,實現藝術呈現的極致效果。舍棄了敵軍、紅軍高層等視角,使人物的前途充滿了懸念和不確定性,命運突然轉折的悲壯感油然而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作品的情感溫度,從精神層面升華戰士形象。個別人物性格中的喜感色彩也非閑筆,它讓作品整體緊張的節奏略微放緩,給血腥的戰爭增加了人性的詩意。悲喜交加的敘事對應著人性的深刻性和豐富性,最終形成這部歷史正劇的完整鏈條。

一道現實課題

《馬向陽下鄉記》 谷凱編劇 張永新導演

任飛帆

《馬向陽下鄉記》這部腳踏實地又構思巧妙的作品是2014年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一大亮點。不同於以往同類作品訴諸“苦情”和“調侃”,該劇風格幽默詼諧而不失現實底色,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有兩條線索,一是下鄉挂職干部馬向陽從一個完全不了解農村實際情況的城市機關干部,轉變為帶領鄉親們致富、深受村民愛戴的大槐樹村第一書記﹔二是代表宗族力量的“鄉土精英”二叔劉世榮,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從拉攏馬向陽不成而與其對著干,轉變為支持“第一書記”開展工作。兩條線索交織激發,妙趣橫生而又意味深長。“斗爭”背后,其實是改革與現有利益格局的矛盾,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展理念的矛盾。

該劇的匠心在於,以下鄉挂職干部的視角切入農村現實,把新農村建設的難題,即農村和城市兩種經驗的差異和沖突凸現出來,而馬向陽恰恰是城鄉溝通的橋梁,其經驗是:要發展農村,就要深入了解農村,辦事不能與農民“隔肚皮”,同時也要運用城市經驗,對城鄉資源進行更好的整合。我們欣喜地看到,村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但馬向陽的任期也即將結束,“馬向陽走后怎樣”,大槐樹村還能繼續在城市關照下良性發展嗎?這是電視劇留給我們的一道思考題。

一枚職業勛章

《產科醫生》 張作民編劇 李小平導演

吳艷麗

通過對職業精神的生動演繹和與現實的真實對接,《產科醫生》在眾多醫療題材電視劇中脫穎而出,為行業劇贏得“好彩頭”。

醫療題材的行業劇既是看點也是難點——如何拍出新意與深度,在質感和故事講述上同時具有說服力?《產科醫生》的巧妙之處在於,並沒有一開始就將主題陡然提升到“仁心仁術”的理想高度,也沒有刻意渲染“醫患糾紛”賺取眼球,而是聚焦產科醫生這個群體的日常情境,讓故事線深埋在職業與生活、人情與人性之間。無論是女主角何晶從縣城醫院到省城醫院進修的成長足跡,還是男主角海歸博士肖程遭遇理想與現實碰撞后的迅速轉變,創作者都力求在細密的講述中不著痕跡地突出理想和信念的力量。老中青三代的醫術傳承,較多手術場面的呈現,強化了醫療題材作品的質感﹔進修醫生、主治醫生、海歸博士、科室主任、醫院領導等各色人物性格鮮明,對他們因醫術傳承、家庭和愛情而產生的諸多矛盾的生動刻畫,使得劇情豐滿而真實。一波三折、環環相扣中,《產科醫生》將被妖魔化的醫生形象進行了祛魅,也將觀眾情感緊緊帶入其中。

尤其可貴的是,《產科醫生》一反“職斗戲”等俗套,立意放在醫生所堅守的職業精神、對生命的共同守護上,並以此把握社會生活的脈搏,這讓我們對行業劇的轉型充滿期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