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12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網絡新聞的變與不變

任大剛

2015年01月21日10:29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按照相關通知精神,首批有資格獲得記者証的網絡媒體採編人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設立的新聞網站,以及一些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一類資質的行業網站的從業者。 實際上,此前新華社、人民日報和其他新聞機構主辦的新聞網站如新華網、人民網、新民網等,已經有自己的記者。因此,在新聞網站核發記者証不算是新政策,而是進一步規范管理的舉措。

作為前傳統媒體、現一類資質新聞網站從業人員,筆者談一下職業體悟。

網站記者與傳統媒體記者的不同

首先,作品好壞效果立現。在傳統媒體工作時,一篇稿件在讀者中反響如何,很大程度上隻能憑揣測或者讀者觀眾零星的來信來電﹔而在新聞網站,自己撰寫的稿件,點擊率有多少,有精確的數據說話,如果開放了評論功能,一篇稿件好還是不好,有哪些問題,甚至是錯別字,都立刻有人不留情面地指出來。這迫使記者編輯必須比在傳統媒體時代還要認真地對待選題和作品。

其次,工作節奏終於與普通公眾對接。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傳統媒體尤其是日報,做的都是“舊聞”,很多編輯深夜還在忙於編版面。而根據網站和移動客戶端后台數據統計,普通公眾的閱讀高峰大致在早、中、晚三個時段,新聞和其他稿件的推送和上網也要迎合這個閱讀節奏。因此新聞網站的夜班編輯大大減少,這對於飽受上夜班困擾的絕大多數報社編輯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第三,對採編人員的能力提出更多要求。在新聞網站,該死的“篇幅”對記者和編輯來說雖然不再是問題,但是把報道寫得更好、編得更好的要求,一點都沒有降低。據悉,讀者在一篇文章上的停留時間,已經有技術手段可以統計出來,如果這一技術運用到新聞網站,那麼一篇報道或文章是被讀者認真閱讀還是匆匆瀏覽,將會有精確數據予以說明。理所當然地,這將對記者和編輯的寫稿和編稿提出更高的業務要求。

第四,處理突發新聞並不顯得那麼“恐怖”。在過去幾年,傳統媒體總是抱怨自己與新聞網站相比,處理突發新聞時沒有優勢可言。但今天智能手機已經普及,突發新聞的發布者很可能不是專職記者,而是事件在場者。在這種傳播格局下,新聞網站無論如何努力追逐突發新聞,都顯得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對記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寫好報道,而不是搶發新聞。對編輯記者來說,變的是隻傳播手段,是把原來應該在明天或固定時段才刊播的新聞,改為作品完成之后馬上發布與受眾見面,新聞的內核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

新聞網站面臨的難題

首先,新聞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目前,絕大多數新聞網站都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都在侵權盜版或被侵權盜版,其結果是,稍具規模的新聞網站高度同質化,看不出網站之間的新聞有多大差別。此外,侵權盜版行為使好的新聞網站經濟效益受到嚴重影響,一些花費不菲的調查報道一上網就被全網轉載,首發網站收益微薄。這當然不是編輯記者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卻間接影響了編輯記者的收益。這種狀況對工作積極性的打擊是持久的。

其次,目前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移動客戶端不利於深度報道的閱讀。目前的智能手機一屏隻能顯示三五百字,當受眾閱讀中長篇報道時,隻能被迫從頭看到尾,是一種“線型”閱讀,而不能像在報紙上一樣進行“面型”閱讀——選擇感興趣的部分,其余部分略過不看。這種線型閱讀很容易使受眾產生疲倦。因此,它對長篇和深度報道的壓力不言而喻。一些新聞網站為此提出了壓縮報道篇幅的要求。

有知識產權的保護,新聞網站的經濟效益才能有保障,才能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一個沒有優秀人才的行業,隻能陷入惡性循環,逐漸走低﹔而要改變受眾因線型閱讀帶來的不適感,就要使移動終端有質的提升,比如屏幕更大,可以彎折以便於攜帶,以此來看,目前以智能手機為主的移動客戶端還只是過渡性產品。此外,目前的4G網絡雖然速度上已經能夠滿足視頻觀看需求,但價格仍顯昂貴,這對移動端的視頻新聞發展仍是不小的制約瓶頸。

可以預見,在未來,新聞網站的盈利模式、移動客戶端肯定與傳統媒體時代有很大不同,但對專職於新聞採編的從業人員來說,新聞機構的盈利模式以及移動客戶端的任何變化,都不會改變新聞從業者的基本准則——真實、客觀、及時地報道新聞,這仍然是新聞網站從業者最基本的操守。(作者為澎湃新聞網社論委員會評論主編)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