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勞動保障、小額貸款、疾病預防……在江蘇省泰州市“三下鄉”活動現場,人頭攢動,咨詢台被圍得水泄不通。
今年,全國“三下鄉”活動進入第19個年頭。歷經諸多變奏,今年江蘇“三下鄉”走出了新常態:城進鄉,傳統扶貧惠民式下鄉轉向送法律知識、文化產品﹔鄉進城,把特色農副產品、鄉土文化、文明成果送進城。
在2015年泰州“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現場,村民剛描述完自家瓜果蔬菜、苗木等出現的問題,專家就對症下藥,立刻給出解決方案。
難道專家長了“通天眼”?原來,今年泰州花大力氣增強“三下鄉”活動的針對性,突出一個“需”字。鄉鎮干部深入基層、進村入戶,走訪科技、文化等10多個“三下鄉”成員單位,通過實地考察、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了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時間對“三下鄉”活動的要求,並確定農業困難點、農民需求點。
“在下鄉之前,我們就拿到了一份材料,上面寫著白馬鎮村民反映的農業技術問題,我們是做足功課后才來的。”南京農業大學設施蔬菜專家黃保健教授告訴記者,“我們還帶來了大豆、番茄的優種良種,到基層來,底氣一定得足。”
面對物質日益充裕的鄉村,“三下鄉”新時期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三下鄉’要為農民兄弟們的精神造血,要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如皋市委書記姜永華開出藥方。
在今年的“三下鄉”活動中,如皋市著力“將先進的思想文化送進鄉民的頭腦”。通過理論政策宣講、公布欄、文藝表演等形式,將近百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的故事送下鄉。
“他冒著大雨救出8名乘客,自己卻突發心肌梗死,離開了一家老小。”寒冬中,台上的演員用相聲的形式講著趙順秋車禍中搶救乘客的感人故事,台下的村民聽得聚精會神。
今年,江蘇“三下鄉”由傳統的扶貧惠民式轉向通過宣講推動農村法治建設,組織文藝工作者下基層、走萬家,同時運用“圖說我們的價值觀”“杰出共產黨人小傳”等載體,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春聯、燈籠等傳統文藝中,不僅充實了鄉民的頭腦,更產生了“日用而不覺”的“浸潤效果”。
把晒干的稻草和蘆花各自搓成繩,用稻草繩壓鞋底、串鞋底——來自張家港南豐鎮的70歲老人施洪德向路人演示蘆花鞋的制作過程。“一天能做一雙半鞋,一雙鞋要用掉一斤蘆葦花、17米長的草繩。”施洪德邊做邊說。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曾是南豐鎮鄉民生活必需品的蘆花鞋,早已退出了鄉民生活。為保留傳統文化,蘇州將蘆花鞋列為特色手工藝品加以保護,還通過施洪德這樣的老手藝人向城市推廣。現場,蘆花鞋的精巧工藝贏得了市民的青睞,不少市民拿出手機拍攝。“還有企業找我談文化創意項目呢。”施洪德告訴記者。
將城市科技、文化、衛生資源下鄉與特色農副產品、鄉土文化、文明成果“三進城”結合起來,是江蘇“三下鄉”的新轉變。“城市的東西下得去,鄉裡的東西出得來,不僅密切了城鄉關系,而且更能推動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說。(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許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