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潮摧枯拉朽,呼嘯而來,將傳統媒體沖得稀裡嘩啦,然而,報紙雖有震蕩,卻未滅亡,何也?市場條件下,一件物品,隻要能夠滿足人們需求,就有生存空間。這是鐵律,誰也改變不了。
從發展趨勢看,我堅信,再過二十年,報紙仍存在,不過,數量將大大減少,功能亦將發生轉變,存活下來的報紙,將呈現出“三化”趨勢。
一、定制化
海量信息在給讀者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麻煩。所謂“太多選擇,等於沒有選擇”。每天,隻要打開手機、電腦,新鮮生猛、異彩紛呈的各種信息、資料、段子、圖片……嘩啦嘩啦,直扑眼前,看得你眼花繚亂,心亂如麻!
怎麼辦呢?看報紙呀!當此時也,為各種讀者定制的各類報紙,將摸准不同讀者的獨特需求,精心選擇其應知未知且又樂於知道的新聞,推送到讀者眼前。
吃透讀者心理的報紙,還會按需“定制”讀者喜歡的其他非新聞類資訊,有針對性地推送給他們。
二、深度化
以時效論,網絡確實大大優於報紙,但以深度論,報紙卻又完全可以揚己之長。
網絡抓的常常是“第一落點”,報紙憑的則是“第二落點”甚至“第三落點”。網絡及時告訴讀者“是什麼”,報紙則重點告訴讀者“為什麼”“怎麼辦”。
比如,前些日子,京城熱播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一時間議論蜂起,人人爭說北平。京城一些報紙便及時跟進,刊出對祖峰、廖凡、陳寶國等演員的經歷介紹及演技評價,電視劇拍攝的幕后故事、花絮以及此劇有關歷史資料等,成為讀者每天打開報紙非看不可的內容。
又如,日前召開的首屆互聯網大會,小小烏鎮,眾咖雲集,紛紛發聲,很是熱鬧。單是手機微信公眾號,即可閱讀到有關此會之萬千信息,若干報道,真叫你不知聽誰的好。此時,倘若哪家報紙揚己所長,去虛存實,剝繭抽絲地寫出有深度、有特點的解讀文章,肯定能后發制人而勝出!
三、精致化
網絡時代,報紙到底拿來有什麼用?除了讀新聞、看解讀外,很重要的功能,便是給予讀者審美享受。
不妨設想如此場景:傍晚時分,一位職場打拼的白領回到家中,他已經累了,既不想看電視,也不再上電腦,斜倚沙發,泡上一杯清茶,打開當天報紙,翻一翻有些什麼應知未知的時事要聞,看一看當天人們熱議的各種事件,其背景資料及深度解讀,再讀一讀清新有趣的怡情散文和幽默小品,舒緩舒緩緊張了一天的神經……這,難道不是網絡時代都市工薪族不錯的休閑方式和精神享受嗎?
應該是的。
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1964年就曾預言,新媒體不會取代老媒體,隻會將老媒體逼上一個藝術形式。就像汽車沒有取代馬車,而是將它逼上皇家禮儀﹔電視沒有取代電影,只是將它逼向一種藝術。
將報紙作為慢生活所需的休閑讀物,對於為求溫飽而奔波的普通民眾,似乎略顯奢侈。但對於既需要物質滿足更注重精神提升的知識分子,每月多掏幾個銅板而有如此淡雅閑適的享受,不亦相當劃算、頗為值得嗎?
正因此,我以為,信息時代的報紙,必然是一份精致讀物,其文字既不能像網文那樣天馬行空、亂神怪力,亦不應像傳統報紙那般空泛八股、干巴生硬。每篇文字,都應當是巧妙構思、精心寫作、能夠供人細細品鑒的優美篇章。
報紙的審美功能,將大大增強。
報紙如是,雜志、書籍亦如是。紙媒體與讀者那種如影隨形、可以信手翻來、非常方便攜帶閱讀的特點,是別的媒體所不具備因而也是無可替代的。
這,也正是紙媒體能夠在互聯網時代繼續生存的依據所在。(作者: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原編委、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