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2日,本報體育版連續推出五期“筑夢足球2014”專欄系列報道,這是本報記者為摸清中國足球家底、理清阻礙發展症結、探尋重新崛起路徑,歷時三月走訪體育、教育等社會各界人士,就足球如何從青少年抓起等問題進行深入採訪的專題報道。五期“筑夢足球2014”系列報道充分體現了本報體育報道的專業水准,見報后在業內和廣大讀者中都產生了較強的反響。縱觀整組報道,三個特點尤為突出。
第一,深入採訪“抓活魚”
5篇“筑夢足球2014”系列報道,每篇都有本報獨家的採訪素材和獨立的核心論點,讓讀者看后信服,對圓夢中國足球充滿期待。這主要是通過本報記者深入採訪,獲取大量足球業內人士的第一手信息和真知灼見上體現出來。
5篇報道中,有中國足協掌門人蔡振華“時間不等人,中國足球經不起無休止的爭論,無用功的重復,我們不能再折騰了!”的務實態度﹔有中國足協女子部主任、原全國校園足球辦公室副主任陸煜“從校園足球直接選材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天賦的苗子回到地方,一旦沒有好教練、高水平聯賽,很可能被耽誤、埋沒”的強烈呼﹔有中國人民大學足球隊球員回眸拼搏十幾年的踢球經歷“其實一直有機會走職業的道路,從小就有俱樂部來邀請我進入梯隊,但仔細考慮后還是決定念書,畢竟出路更廣”的實話實說﹔還有廣州富力足球學校校長洪友強“13歲以下的全國性或者地區性的正規賽事幾乎沒有,很多是通過民間渠道互相打一些教學賽,正規的比賽少,高水平的比賽更少這樣敞開心扉的感觸等。這些足球業內人士們的真心感受,是記者們深入基層,細心觀察,靜心傾聽的收獲,也由此打造了“筑夢足球2014”系列報道有血有肉、具有說服力和可讀性的基礎。
第二,環環相扣巧布局
5篇報道圍繞怎麼認識中國足球現狀,怎麼固本培元、打好基礎,怎麼為中國足球解困等問題,分別從我國足球運動面臨的人才短缺、校園足球、青訓制度、基層教練、足球規律等角度,全面、系統地探討、剖析。這五期報道不僅說清楚了中國足球的主要問題、症結,更為可貴的是,給出了應對之策,為中國足球發展開出了治本“藥方”。
首篇《人才短缺 難成大事》,介紹了“13億多人選不出11個人踢球”的尷尬境地,分析國內足球聯賽火爆而國家足球隊水平卻沒有提高的原因,提出了發展中國足球一定要從青少年抓起的路徑﹔次篇《深耕校園 固本培元》,評析6年校園足球推廣產生的實際效果,以教育部實施“校園足球計劃”四級聯賽遇到的瓶頸為樣本,指出體教藩籬是主要阻礙,從而提出培養廣大學生的足球興趣,讓他們在訓練和比賽中養成團結奉獻精神,懂得尊重規則和對手,並形成終身受益鍛煉習慣的核心論點﹔第三篇《足球少年 學必有師》,從我國基層足球教練水平的角度入手,論述足球從娃娃抓起需要術業有專攻的教練“傳道授業解惑”道理﹔第四篇《足球解困 首推青訓》,為深陷低谷的中國足球不能再走任何彎路、偏路,開出“治病藥方”——職業化青訓制度﹔末篇《尊重規律 返璞歸真》,從北京市延慶縣康庄小學開展5年校園足球的諸多啟示中,總結性提出認清現實、尊重規律、注以恆心,從每一個細節入手筑起中國足球夢戰略。
五篇報道,調查中國足球人才短缺的主因,指出培養青少年足球興趣為根本,加之提高基層足球教練的數量,推出職業化青訓制度做保障,匯成尊重足球規律,筑起中國足球夢的正確路徑。整組報道在謀篇布局上環環相扣,在觀點呈現上相互照應,形成了“1+1+1+1+1>5”的良好效果。
第三,數字說話強表達
一是以數字表明現狀,增強說服力。比如《深耕校園 固本培元》一文中提到“參與校園足球的城市由2009年的46個發展到如今的132個,參與學校由2026所增加到5089所,注冊的學生球員達到19萬人,校園足球覆蓋人口270萬,每年校園足球的各種比賽場次達10萬余次”。《尊重規律 返璞歸真》一文中指出“在那些足球強國,95%的小孩都踢足球。在歐洲,16歲以前的孩子不能脫離學習踢足球。歐足聯規定,16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到離開家50公裡以外的地方訓練,因為成長需要家庭的關懷”等。這些豐富而翔實的數字,使得報道立了起來,同時也讓讀者清楚了解到我國校園足球目前真實的狀態。
二是通過數字達到強烈對比的效果。像《足球少年 學必有師》一文中提到“到2010年,中國的基層足球教練(持有C級証書)隻有3000余人,這個數字尚不足日本具備相應資歷人數的1/10,2009年在日本足協注冊的教練人數(5個級別)就達到了6萬多人”。“3000余人”與“6萬多人”的對比,道出了我國基層足球教練嚴重匱乏之憂。還有《足球解困 首推青訓》一文中提到“中國足協首批送到葡萄牙的41人中,隻有9人繼續留下,1993年齡段的16人無一入選征戰仁川亞運會的U21(21歲以下)國家隊”。“41人中,隻有9人繼續留下”的對比,表明了中國少年足球“海外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總之,“筑夢足球2014”系列報道的成功啟示我們,深挖問題、精心布局、創新表達,是做好系列報道的關鍵之點。
(原文刊載於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內刊《新聞傳媒閱評》2014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