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光明日報:"網生代"電影更應承擔起社會責任

趙鳳蘭

2015年01月26日07:3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網生代”電影更應承擔起社會責任

  互聯網為影像傳播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但也為“網生代”電影創造了野蠻生長的契機,衍生出一些倫理虛無、美學粗鄙、急功近利的作品,給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造成混亂。因此,理性利用互聯網乃是當務之急。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初VCD、DVD、電視的異軍突起,是信息時代傳統影業所遭遇的第一次沖擊的話,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則是浴火重生后電影產業面臨的第二次顛覆性的機遇與挑戰。當下,隨著微電影、眾籌電影、彈幕電影、粉絲經濟、社交媒體等新興媒介概念不斷涌現,互聯網思維影響下的“網生代”電影崛起,其所帶來的影響不僅針對電影業本身,也波及電影理論和電影教育領域。

  “網生代”泛指年輕活躍的網絡用戶群,他們多半在數字化、網絡化娛樂中成長起來。隨著“網生代”為主體的電影創作者和觀眾逐漸成長為市場主體,傳統電影與網絡文學、網絡視頻、電子商務、電子游戲、演出等其他文化消費領域不斷融合,使其在內容、傳播、評論、產業等各方面發生重大變革,改寫著電影產業的基因和格局。電影觀念也“改弦更張”,想繼續依靠單一封閉的模式闖市場已經“吃不開”了,必須融入“互聯網思維”,將“網上聯動”“線上選座購票”“眾籌”等互聯網手段滲透到投資、制作、發行的各個環節,使“線上影響”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線下價值”。在這種背景下,諸如《小時代》《后會無期》《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等“網生代”電影應運而生,與傳統電影相比,呈現出生產網絡化、營銷社交化和傳播多屏化等新特點。

  “網生代”電影的出現給電影產業帶來爆發性增量,使電影作為產業的商業屬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顯。但因為過於強調觀眾的市場主體地位,一些影片出現過於迎合觀眾、依賴互聯網等問題。當前不少票房過億的影片常常營銷大於制作,主題先行,以網絡營銷為手段,搶佔輿論高地,“逆襲”生產終端,最大化地掠奪注意力經濟。電影《老男孩之猛龍過江》本身的藝術質量乏善可陳,卻借助對其主題曲《小蘋果》的網絡營銷,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輕鬆獲得超過兩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小時代》系列以在創意、營銷上精准定位粉絲口味為榮,卻對業界圍繞影片宣揚奢華物質的價值觀念而產生的爭議置若罔聞。《后會無期》《分手大師》就像一個個網絡小品或段子,缺乏敘事智慧。《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不著力於故事呈現和人物塑造,而過於強調電影的視聽功能,將大量投資用於3D特效和主演花邊新聞的宣揚上……這些電影顛覆了傳統電影產業的生產、創意、營銷、發行、衍生產品及服務鏈運營模式,甚至打碎了故事的敘述性,割裂了劇情的連貫性,更妄言對現實的思考和人性的挖掘。這種創作思路實質上是一種竭澤而漁的短視行為,不僅有損觀眾對影片的品質預期,更透支了公眾對中國電影業的信賴,成為當前“網生代”電影引來觀眾集體“吐槽”的重要原因。

  表面上,移動互聯網時代似乎改變的只是電影的發行渠道和放映終端。但從“網生代”電影品質令人擔憂的現象來看,“互聯網思維”已經影響到產業鏈上游,不少電影的內容和品質被網絡市場主導和鉗制。互聯網為影像傳播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但也為“網生代”電影創造了野蠻生長的契機,衍生出一些倫理虛無、美學粗鄙、急功近利的作品,給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造成混亂。因此,理性利用互聯網乃是當務之急。電影提供的是軟件,互聯網提供的是硬件和渠道。電影的品質,尤其是電影的創作思想,以及產業背后的人文精神不能隨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式的更替而顛覆。

  國產電影的觀眾群體正朝二三線城市蔓延,且越來越年輕化,依賴網絡生存的小鎮青年將成為決定電影市場權利的主要支配者。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亟須一批有性靈的高品質文化產品填充和引領,這是網絡時代背景下國產電影肩負的新使命,也是“網生代”電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就如文藝不能淪為市場的奴隸一樣,“網生代”電影不能淪為互聯網的奴隸。無論傳播介質和渠道資源如何變更,電影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核心內容不會改變。種種花樣翻新的宣傳策略和信息技術都是配角,唯有電影的內容品牌建設是主角。(作者為《中國文化報》主任記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