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貴州畢節傾力發展山地高效生態農業——

“接二連三” 種出金山(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汪志球

2015年01月26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接二連三” 種出金山(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老天待畢節不怎麼好,九山半水半分田。田少也罷,可還破碎貧瘠,山裡人經常“春種一片坡,秋收一小籮”,過得苦巴巴。望天吃不飽,唯有走出大山討生活,種地成了“人人嫌”。

  貴州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開荒墾山,往往越墾越窮。讓貧瘠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畢節走過彎路,但從未放棄努力。

  靠山還得吃山,現實中,辦法總比困難多。“變對著干為順著來,石頭裡能蹦出金疙瘩。”金沙縣農技站站長邱興說,這幾年我們改變了“吃法”,將農業和二、三產業有效連接,在石山上搞起高效生態農業,依靠現代農業技術,因地制宜“以畝產論英雄”,“接二連三”全產業鏈建設生態農業。

  拿城邊一片油菜地舉例:擱以前,種油菜的收入就靠賣籽榨油。現在不一樣,菜花可賞火了農家樂,菜籽榨油香噴噴,菜稈送到電廠當燃料每畝增值260元。油菜地變成了“印鈔機”,能種出過去幾倍產值。

  產品要有機,種地要精致,這樣的新式“種法”超出了老農戶鄧華的想象,他曾認為要想增產就必須增地。他講起烏蒙山區當地一個真實的向山要地的故事,其中含著的更多是辛酸。“我們一個農戶為了多收糧,自己勤懇地在山上開了27塊地,一天給客人數地,數來數去少了一塊,最后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草帽蓋住了一塊。”

  不過,七星關區朱昌鎮雙堰村蔬菜大棚裡,貴州星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守文讓鄧華開了眼:光照不足,就智能補光﹔適量滴灌,用水很省﹔智能控溫,菜苗凍不著。鄧華看著新鮮,卻還是懷疑王守文砸進上億資金種地究竟值不值。

  鐵的事實很快讓50歲的鄧華心服口服。區裡2012年流轉給王守文5300畝珍貴的山地,建起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2014年年產優質蔬菜3000余萬公斤,利潤高達800萬。同樣的山地,王守文種出了高產高效。更讓鄧華驚訝的是,這個園區還是旅游觀光點,還真有人上門來吃來玩,臨走帶點新鮮蔬菜。

  目前,王守文帶動10余家企業入駐示范園區,發動周邊農戶種植蔬菜萬余畝,2360人脫了貧致了富。鄧華邊在園區打工,邊在家裡整起剩余的地。“種了一輩子地,到現在才知道,種地也有高科技,地種好了也能種出億萬富翁。”

  從單一種玉米到種各種蔬菜,從粗放到高效,朱昌鎮農民年收入翻番增長。“兩年前,全村外出務工人員1700多人,如今1500多人都選擇回鄉就業、創業,其中大部分都開始當起現代農夫。”鎮黨委書記李永紅說,高效農業讓山民嘗到了致富的甜頭。

  小小一核桃,養活一個縣,對赫章縣而言這話不夸張。122萬畝核桃,綿延成百余公裡核桃長廊。這裡的農業“接二連三”更為緊密,產值成倍放大。傾力打造集休閑、娛樂、觀光、科普、研發為一體的現代核桃產業園區,產品有核桃乳、核桃糖、工藝品3個系列共50余種,年產值9億元。

  “地形地貌不可選,蠻干巧干在人為。”市委副書記胡吉宏說,改變廣種薄收的舊況,應念好“山字經”,立足山地資源,打造精致有機農產品種養、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休閑避暑養生等“三大基地”,鑄就精品山、規模山、品牌山。

  今天,烏蒙畢節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種地,貧瘠的石旮旯,靠著高效生態農業,既種出了青山,又種出了金山。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