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小學的孩子們在為自己盛湯。本報通訊員 黃艷蘭攝
營養改善計劃從廣西走向全國,全國有超過1/3的縣實施了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超過1/4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享受營養補助政策,計劃覆蓋目標群體數量居世界第三。
1月6日中午,走過重重山路,記者來到廣西都安縣三隻羊鄉小學。下課鈴剛響,就有學生跑來餐廳打飯了。9個大盆子盛滿米飯、白菜和肉末,騰騰地冒著熱氣。
而在9年前,孩子們的午餐只是簡單的“黃豆蒸飯”。三隻羊鄉小學孩子們飯盒裡的變化,見証的是“營養午餐”在中國的行進足跡。
“黃豆蒸飯”引發營養干預試驗
“營養午餐”的故事,得從9年前的一次調研說起。
2006年11月的一天,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黃艷蘭接到一個任務——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一行8人的調研組,到廣西邊遠地區調研寄宿制小學生的營養狀況。
調研組選定河池都安縣、百色那坡縣的寄宿制小學,進行了為期10天的調查。一路走來,大石山區的貧窮震撼了調研人員的心,孩子們的營養狀況更讓他們感到不安。他們沒有想到,當不少城市家長為孩子的肥胖問題困擾時,這裡的兒童竟還吃不飽。在三隻羊鄉小學,每個孩子兩個飯盒,一個飯盒蒸米飯或玉米面,另一個飯盒用來蒸黃豆——“黃豆蒸飯”是四季不變的午餐。由於營養失衡,孩子們的身高、體重,相比全國平均水平,普遍差了2至3個年齡段。
“必須對貧困地區學生進行營養干預。”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教育部門綜合分析了調研數據后決定,在全國選兩個點進行營養干預試驗。南方試點選在都安縣,北方試點選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縣。由於種種原因,隻有廣西都安完成了全部試驗。
“營養午餐”從廣西走向全國
“從調研到試驗,相隔隻有兩三個月。大家都覺得這件事非做不可,但由於這樣的試驗在國內尚屬首次,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隻能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已是廣西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黃艷蘭回憶。
在項目組的幫助下,三隻羊鄉小學、古山小學建起了食堂,每天按補助等價為孩子們提供肉食和蔬菜,主食仍由學生自己負責。為了均衡營養,專家還根據孩子們的飲食習慣,專門制定了菜譜。
2007年3月,營養餐項目正式開始。每天的午飯時間成了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光。“眼見著枯黃的頭發慢慢黑起來了,小臉兒也紅潤起來了,個個開始變得活蹦亂跳的。”三隻羊鄉小學校長蒙文武回憶說。
10個月后,廣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給三個試點學校的孩子做試驗終期體質檢測,結果讓所有人吃驚:學生身高、體重等指標都有了大幅提升。其中,9歲組和12歲組的孩子最為明顯,分別長高了4.5厘米和5.6厘米。
為期兩年半的營養干預試驗結束后,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對試驗結果作了深入分析,第一時間寫成調研報告,報送給國務院相關部門。很快,這份報告有了回音。
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准,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蒙文武說,接到通知那天,他向孩子們宣布這一消息時,孩子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
超過1/4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享受營養補助
在三隻羊鄉小學的營養餐廳,記者見到,干淨整潔的儲物間裡存放著大米和蔬菜。菜架的一側,是儲存各班食物的紙箱。每天午餐時,各班班長都能從箱子裡領到全班同學的雞腿或雞蛋。
2014年11月起,原來每生每天3元的午餐補助漲到了4元,學校除了購買充足的肉類和蔬菜,還時不時給孩子們買些水果。餐廳工作人員說,小孩不愛吃肥肉,他們把肉片剁成肉末炒菜,孩子們就愛吃了。四年級的袁靜一邊往嘴裡扒飯,一邊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都吃得好飽。”
據廣西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陳衛介紹,早在國家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之前,廣西已有8個市25個縣區開展了營養改善試點工作,截至2014年年底,“營養午餐”惠及廣西學生108.7萬人。在全國范圍內,共有699個集中連片特困縣、9.4萬所學校開展了國家試點,有614個縣、4萬所學校開展了地方試點。
據了解,為了讓孩子們吃得放心、吃得飽、吃得好,全國學生營養辦組織編寫了《農村學生營養膳食指導手冊》,供各地參考借鑒,研發了“學生電子營養師系統”,加強營養膳食指導,同時還通過開設專家微博、現場指導等方式,為計劃實施提供技術支持、決策咨詢和業務指導。(本報記者 劉昆 本報通訊員 張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