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編輯室,是美國報紙和電視台的核心區域。每一天,無數的新聞線索流向這裡,又在這裡被檢選、整理、挖掘、加工,成為一篇篇新聞稿向受眾傳去。
2012年開播的美劇《新聞編輯室》描寫的就是發生在一家電視網新聞編輯室裡的故事。雖然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這個由CBS播出的電視劇來源於活生生的新聞實踐,其片頭便出現了愛德華·默羅、沃爾特·克朗凱特、切特·亨特利等美國著名記者、主持人的畫面。當然,電視劇免不了要強調戲劇性,而這種戲劇性恰恰展現了美國新聞業的種種原則、理念、策略之間的沖突。美國式的“新聞專業主義”也由此得到展現,它是控制美國新聞編輯室的“潛網”,理解它有助於理解美國新聞業,並可透過參照系來思考中國的新聞原則與實踐。
一
這部由美國著名編劇埃倫·索爾金改編的電視劇,背景設定在以CBS為原型的一家美國電視網。其男主人公威爾是該電視網8點檔晚間新聞的男主播,也是新聞編輯室裡的主宰者。他雖然剛愎自用、喜怒無常,性格比較“奇葩”,對自己手下的員工從長相到名字統統都記不住,但擅長採訪和追問,最大的本事是脫稿主持節目。
威爾實際上是一個理想化、沖動的新聞戰士,但他在電視上總是擺出一副“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觀)的面貌。與其說是出於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不如說是經濟壓力所致。他曾提到:一些社會學調查顯示,當前美國正處於南北戰爭以來兩極分化最嚴重的時期。換言之,討好一方,就必然得罪另一方。為了將自己的受眾最大化,當然隻能採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總之,威爾非常看重收視率、廣告客戶和電視台經濟目標的實現,他做得也非常成功——雖然劇中並未明說,但他的年薪肯定達到數百萬美元。
幸或不幸的是,威爾有一個一點都不在乎收視率的極品前任女友——麥肯齊。這位戰地女記者成了這檔電視新聞節目的新任制片人。於是,兩個人在辦公室爆發了一場爭論,其核心就是,“為保收視率應該持中立乃至保守的立場”還是“新聞就是應該勇敢批評與監督,不管會不會得罪人”。當被問到她的終極目標時,麥肯齊的發言非常精彩,現照錄如下:
“重振第四權,重振新聞業的尊嚴,重振這檔晚間新聞節目,讓它能為於國有益的爭論提供信息。找回禮儀與尊重,回歸重要事宜。杜絕毒舌、八卦和隱私窺探,為愚昧者提供真理。不再隻追求所謂高端受眾,而是把人們團結起來。我們正處於轉折點上,你明白這一點。真正的對話即將到來,政府究竟是行善的公器,還是‘人人為己’的工具?究竟是否有更高遠的目標,還是臣服於骨子裡的自私自利?你和我,是有幸屬於可以設定爭論框架的少數人。”
雖然聽上去頗為堂吉訶德,但它觸及了新聞業的最高理想和最深價值。一個石油泄漏的突發新聞使得這兩位新聞業奇葩暫時團結起來,制作了一期符合新聞理想的節目。但是爭論並未結束。實際上,它是美國新聞業長期以來的核心爭議。
二
再來看另一場發生在新聞編輯室裡的爭議。這一次,不是電視劇的虛構劇情,而是一位新聞研究者記錄的真實事件。
美國學者約翰·麥克馬納斯(John McManus)對美國地方電視台進行了細致而系統的實地調查,寫成了《市場新聞業:公民自行小心?》一書(中文版於2005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他所調查的一個電視台曾經也發生了一場值得玩味的沖突。
當時,這家電視台派出了一個小組到中美洲小國薩爾瓦多,對一場大地震之后的當地生活與政治狀況進行報道。採訪得到的素材多達480分鐘,這些素材被交到一位記者手中,由她進行編輯和撰稿。她完成的報道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當地人是如何在災后辛苦重建家園的,非常煽情﹔第二部分則描繪了當地的政治沖突,其中含有對美國政府支持的杜瓦爾特政府的批評﹔第三部分則講述了地震如何加劇了當地的政府軍與游擊隊之間的斗爭,特別展示了杜瓦爾特政府所採取的堅壁清野政策如何造成了當地居民流離失所。
這份報道交到該電視台的新聞主任手中后,這位主管大發雷霆。他認為,這位記者將事件政治化了,她並沒有到當地去採訪,只是根據素材作出了這樣的報道,未免言過其實。在與研究者的午餐中,這位新聞主任表達了他真正的憂慮。
“他真正的憂慮和那位撰稿記者的自以為是沒有任何關系,和新聞的客觀性也沒有任何關系。他說,他的感覺是,本地觀眾對美國介入中美洲事務的態度是‘兩極分化’的——一半的人強烈支持,另一半人強烈反對。他接著解釋說,這就給該電視台造成了一個兩難局面:如果該台的新聞報道是支持美國政策的,就會有一半的觀眾轉向別的頻道﹔如果持反對態度,另一半觀眾又會換台。”
換言之,與其說是對新聞的真實與中立存在擔憂,不如說這位新聞主任更擔心觀眾因此而流失。
以上是兩個發生在美國新聞編輯室裡的沖突。一個是虛構的,一個是真實的。它們都反映了一個核心問題:到底應該按照新聞規律來辦事,還是應該遵照市場規律來辦事?按照前者,新聞工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全面、完整、深入地報道事實真相。按照后者,新聞工作者要考慮受眾的反應,盡量不要去激怒受眾,盡量防止其換台,盡量去維持盡可能多的受眾和盡可能高的收視率。
然而,正如《新聞編輯室》中的麥肯齊所言:誰說好的新聞,就一定沒有高的收視率呢?
三
早在1955年,美國學者沃倫·布裡德(Warren Breed)就曾經對美國新聞編輯室進行過深入的調查,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叫“潛網”,指出了美國新聞編輯室裡的“潛規則”,它進一步強化了控制新聞選擇的意識形態,其中包括一些美國媒體竭力宣揚的“神聖領域”,如宗教、家庭、愛國主義、社區、醫療、法律與正義等。這種意識形態通過新聞工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新聞篩選,滲透到整個美國社會的心智之中,造成了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所說的“社會順從”。
這種潛網,很大程度上就植根於美國的新聞專業主義。如陸曄與潘忠黨所總結,新聞專業主義是“一套定義媒介社會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規范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一種服從政治和經濟權力之外的更高權威的精神,以及一種服務公眾的自覺態度”。
媒介從業者的專業地位並非天生的,而是在媒介實踐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這是一個“專業化”的過程。麥奎爾認為,這個過程源自美國,由三方面的實踐活動所推動,即新聞同業組織的建立、報刊評議會的活動以及新聞業道德守則的確立。早在1923年,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就發布了《新聞業典范》。隨后,美國電影協會、全國廣播業者協會等都紛紛訂立了自己的守則。1947年,哈欽斯委員會(新聞自由委員會)在其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正式提出了“專業化(職業化)”的目標,將傳播業者和律師、醫生相提並論,認為這些職業追求的都是提供公共服務,而“沒有哪種公共服務比傳播服務更重要”。委員會提出了新聞業應該達到的基本標准,這種“社會責任論”的觀念滲透到了美國新聞界的各種守則條文中,成為當代美國新聞專業主義的主體。
與此同時,在美國形成的媒介業者道德守則也傳入歐洲並擴散開來,最終波及全世界。我國也頒布了新聞業的自律守則。如1991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公布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1999年,中國報業協會公布了《中國報業自律公約》等,在我國的傳播體制和社會文化體系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媒介專業主義。
萊提拉對31個歐洲國家的媒介道德守則進行了研究,發現大量的原則都可以歸入六類,這代表了西方媒介專業主義的基本規范,具體包括:(1)信息的真實性﹔(2)信息的准確性﹔(3)對公眾權利的捍衛﹔(4)對輿論的負責﹔(5)搜集和呈現信息的標准﹔(6)尊重信息來源。
而我國的新聞專業主義則與之既有聯系,亦有區別。根據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公布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我國的媒介專業主義包括以下原則:(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3)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4)維護新聞的真實性﹔(5)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6)發揚團結協作精神。
根據陸曄和潘忠黨的分析,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從20世紀初期獲得了美國資源,並逐步確立﹔在隨后的新聞實踐中又容納了蘇維埃主義的宣傳范式﹔至改革開放之后重新吸收市場體系的原則。實際上,這種新聞專業主義還不能忽略更久遠的歷史遺產,那就是中國知識分子“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傳統。李金銓指出:“百年以降,中國報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圖存,其三部曲是啟蒙、革命與追求國家現代化。這些角色結合了中國士大夫傳統及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形成了一種鮮明的‘文人論政’風格。”
正是因為精神遺產來自於多個源流:傳統士大夫傳統、現代知識分子精神、西方新聞專業主義、蘇維埃革命與宣傳思想、市場導向的新聞規范,致使中國當代新聞業呈現出更豐富的面貌,當然也無免於各種沖突。互聯網的普及一方面帶來新聞專業門檻的降低及“公民新聞”的誕生,另一方面也把新聞思想沖突納入到更廣闊的社會思潮流變之中。如何反思中國新聞業的原則與實踐?如何尋找新聞在多種思想框架下的平衡?如何探索一條獨具特色的新聞服務社會的道路?若能將目光聚焦於中國的新聞編輯室,或許能對這些基礎性問題做出初步的回答。(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美】約翰·麥克馬納斯:《市場新聞業﹔公民自行小心?》,新華出版社,2005年版
②Warren Breed,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 33 (1955): 326-35
③陸曄 潘忠黨:《成名的想像: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2002年第71期
④【美】新聞自由委員會:《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⑤李金銓:《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