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崗位上表現優秀,深圳寶安區任達電器實業有限公司的技工陳金海獲得了一次提升機會:參加公司為后備干部專門開設的“白領”培訓班。流水線繁重的工作之余,這個年輕人花了4個月,認真完成了20個學時的培訓課程。拿到結業証書后,陳金海不但得到了優先加薪的機會,也獲得了從生產線工人向“白領”崗位上升流動的敲門磚。
“出來打工,誰不希望收入高一點,生活好一點?”在寶安打拼十多年的陳金海道出了外來務工者的心聲。
曾誕生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的寶安區是深圳市傳統工業大區,也是珠三角勞務工最為集中的區域,在這裡工作、生活的外來務工者超過50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90%以上。
“沒有勞務工的奉獻,就沒有寶安的繁榮和興盛。”在這樣的共識下,如何讓外來務工者分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讓他們快速融入寶安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當成異鄉過客,成了寶安當下的一大課題。
在寶安區委區政府看來,加快“三個轉型”是破解發展瓶頸、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中,城市轉型發展是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是核心,社會轉型融和是目標。
以城促產、以產興城、以人為本,在實現城市、產業和人的協調發展路徑中,幫助勞務工實現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跨越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素質培訓讓勞務工在城裡站住腳
2007年,寶安區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培訓行動,這是一個涵蓋全區戶籍居民、社區干部、勞務工、黨政干部、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經營管理者群體的“特大”工程。其中,勞務工群體是培訓的重中之重。
為了完成這一部署,這一年,在寶安區政府機構中,出現了全國首個專為開發職業能力而設的行政職能局——職業能力開發局,集中統籌培訓工作。
“與老一輩勞務工相比,新生代勞務工的價值觀更個性化,在勞動報酬之外,他們更追求體面勞動和體面生活,對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更加強烈。但這些大多隻有初中文化的勞務工,既缺少城市生產和生活常識,又缺乏職業技能和經驗,總體素質與城市生活要求差距很大。”談及這一培訓工程的初衷,寶安區職業能力開發局負責人說。
2008年∼2009年,寶安區針對初次上崗的勞務工開展了包括“生產安全、交通安全、職業衛生、心理健康及社交禮儀”等多項內容在內的試點培訓,有29萬名初到寶安的外來工上了城市生活的第一課。
2010年,寶安區正式拉開了百萬員工素質提升行動的大幕。到2012年年底,全區已有超過萬家企業、284萬名員工參加了這項龐大的培訓工程。培訓室、會議室、食堂、操場甚至廠房樓頂的露台都成了培訓的陣地。
這場聲勢浩大的素質培訓工程,加快了數以百萬計的外來工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產業工人轉變的步伐,更讓企業嘗到了素質提升帶來的好處,很多企業內部甚至組建了專門的培訓學院。
任達電器實業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雖然經歷了數次“招工荒”,但這個擁有近千名一線員工的企業卻一直穩定,員工流失率不足5%,公司90%的中高級管理者都是從生產線上成長起來的。
“系統的培訓讓員工看到了自己成長、發展的路徑,因而對公司、對寶安的認同感、歸屬感大大增強。”談及素質工程帶來的實惠,這個在任達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員工頗為感慨。
義工,讓城市更有溫度
如果不是偶然做了義工,王曉玲也許不會成為一名寶安人。
20年前,王曉玲從湖北老家來到寶安。最初,她在妹妹店裡幫忙,后來又到一家餐飲企業打工。因為身體的原因,2004年她回老家休養。
再次回到寶安,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王曉玲一度萌生了干脆回老家的念頭。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路過新安公園看到區義工聯的牌子,出於對“義工紅馬甲”的好奇,王曉玲走進義工聯的大門,注冊成為一名義工。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她成了義工聯的一名編外人員,忙碌的義工生活幫助她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做義工10年來,王曉玲志願服務時間累計有5000多個小時,服務對象5萬多人,先后被評為廣東省“五星級義工”、深圳市“五星級義工”、成為寶安首屆“慈善個人獎”獲得者。她還自學成才,成了義工聯的電腦專家,掌管著全區義工的信息系統。
從一根電話熱線起步,今天,寶安義工隊伍已發展到30多萬人,每10個寶安人中就有一名義工,他們和王曉玲一樣,隨時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溫暖著這片外來人口聚集的土地。
談起寶安人做義工的熱情和踴躍,團區委書記賀泉龍分析說,首先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寶安是深圳的勞務大區,提升外來人口的歸屬感和融入感是社會建設工作的必然要求。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義工工作,出台了《關於建設“志願者之區”的意見》等規范文件和義工積分入戶等優惠政策,鼓勵市民做義工。其次,團寶安區委依托義工聯這個愛心組織,推行“社工+義工+青工”三工聯動模式,促進義工志願服務專業化、制度化、品牌化和普及化,“紅馬甲”成為了寶安的一個文化符號。第三,寶安是個非戶籍人口佔90%以上的人口大區,無數人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裡打拼,義工也大部分是來深建設者,他們在奉獻的同時,得到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他們可能沒房沒車,甚至沒有深圳戶口,但是通過做義工結交了朋友,幫助別人的同時提升了自己,更獲得了精神上的尊重和認同。
陽光寶安 共塑城市精神
不久前,土生土長的寶安小伙子曾志遠登上了寶安電視台《陽光達人薈》欄目。鏡頭前,這個90后的年輕人講述了他從一名大學生志願者成長為國家級預防艾滋病青少年愛心大使的故事。故事可能平凡,但由於近在身邊,這個積極、向上的鄰家男孩給很多寶安市民帶來了陽光般的溫暖。
和曾志遠一樣,登上這個欄目的,都是生活在寶安的普通市民,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健康、陽光、向上。
2011年春節,由深圳寶安一群年輕的勞務工組成的“福永民工街舞團”走上了春節聯歡晚會,他們的舞蹈節目《咱們工人有力量》獲得節目一等獎。從福永民工街舞團登上春晚舞台的經歷中,寶安區委區政府也敏銳地捕捉到城市精神對提升市民家園意識、文明意識和城市歸屬感的重大意義,隨后,區委宣傳部與媒體合作,開展了在全市尋找和評選“陽光達人”的活動,55位有著不同身份、但有著同樣陽光般積極人生態度的普通市民入選陽光達人,成了市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坐標,兩年來,這些達人們深入社區、企業、學校,與市民進行了30多場面對面交流活動。
在條件允許的社區、企業,寶安還建立了“陽光驛站”,聘請心理學專業人士,面向社區居民、勞務工及特殊人群開展“陽光對話”、“陽光大講堂”、“陽光心理熱線”等系列活動,幫助市民解決心理困惑,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潤物無聲。隨著“陽光、辛勤、感恩”成為寶安城市精神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選擇留在寶安、建設寶安,並把這裡作為他們物質精神的雙重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