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隨著韓國電影市場總體增長,突破千萬人次的電影越來越多,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投資發行公司的成立,從而導致了供大於求的局面。“千萬電影”的誘惑還是會令許多導演奮不顧身投入到商業片制作大潮中,以至於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十年前,李滄東、金基德、洪尚秀、朴贊郁、奉俊昊、林常樹等一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出道,新千年初期成名的新人導演,在國際舞台上展示了韓國電影的非凡實力﹔十年后,這撥導演仍然是“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的常客,雖然也不時有韓國新人新作入圍某個競賽單元,但都不具有持久影響力。換言之,近十年幾乎沒有有分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現在的韓國電影不缺崔東勛、姜炯哲這樣的商業片導演,卻唯獨找不出一位日后能夠成為李滄東這樣大師級別的導演。
在韓國頂尖電影院校——韓國映畫學院(Korean Academy of Film Arts)任教的鄭聖一教授說:“過去幾年我問參加面試的學生,你們將來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導演?他們的回答各有不同,有的想拍‘多樣性電影’(極具作品性、藝術性的小規模低成本作品,多指獨立制作、文藝片、紀錄片),成為新一代的金基德、洪尚秀、李滄東﹔也有學生想跟奉俊昊一樣拍攝藝術商業相結合的作品。而現在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大多希望成為商業片大咖,成為奉俊昊,成為崔東勛、尹濟均……”前院長崔益煥說得更直接,“現在的學生,很多希望上手就拍商業片,因為來錢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於年初發布的《2014年度報表》稱,2014全年,總觀影人次達到2.15億,連續第三年突破1億大關,連續兩年突破2億人次大關,連續四年呈現小幅度增長。從年度韓片票房榜來看,排名前五位的《鳴梁海戰》、《海盜》、《奇怪的她》、《辯護人》、《國際市場》的總觀影人次就超過5000萬,佔去年韓國電影總觀影人次的近一半份額。其中,《鳴梁海戰》和跨年度放映的《國際市場》都是觀影人次過千萬的作品。
回到前面的話題,隨著韓國電影市場總體增長,突破千萬人次的電影越來越多,也催生了一批新的投資發行公司的成立,從而導致了供大於求的局面。根據《2014年度報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公映的韓國電影共計219部(2013年183部),其中商業片約佔四分之三。在日趨飽和的韓國電影市場中,商業片產量保持在50-60部較為合適,而今年超出了70-80部,觀眾的選擇增多,也令諸多單片票房增長步履維艱。即便如此,“千萬電影”的誘惑還是會令許多導演奮不顧身投入到商業片制作大潮中,以至於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與此同時,隨著中韓合作交流的加強,中國企業的海量資本開始流入韓國電影產業,比如華策影視斥資3.23億元人民幣投資韓國NEW公司(韓國四大電影發行公司之一)。有部分業內人士表示:在韓國政府醉心於“韓流將成為國家未來成長原動力”的時候,中國資本正在成為韓流根基,甚至韓國文化主權的威脅。如果政府再不採取措施,這種毫無防備地對國外資本開放的狀態,會在2至3年內導致國內市場的衰敗和疲軟。
不管以上這種說法是否危言聳聽,2015年的韓國電影產業一定會有所改變。尤其是在等待半年之久后,大韓民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終於任命了金世勛為新一屆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委員長,這位有著高學歷,在電影界卻沒有知名度的學者在接下來的幾年,會把韓國電影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小韓(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