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內蒙古正鑲白旗星耀鎮龍王廟村格外熱鬧,村裡的溫室蔬菜到了收獲的季節,村民莫力圖邊摘黃瓜邊說:“今年我們這些貧困戶又能過上好年了,這批蔬菜現在都被北京、天津的商販們搶光了,價錢很合適,多虧了金融扶貧。”“我們村的貧困戶都通過金融貸款貼息政策,建起了蔬菜大棚,平均每戶收益近兩萬元。”村支書王凱介紹。
星耀鎮龍王廟村的變化是內蒙古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一個縮影。2013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啟動了“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截至目前,自治區累計發放“金融扶貧富民工程”貸款52.7億元,覆蓋全區57個貧困旗縣、95783戶農牧戶、89家扶貧龍頭企業(農牧業合作組織),帶動近40萬貧困農牧民發展生產項目,有效解決了貧困農牧民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
自治區扶貧辦主任劉忠誠介紹說:“內蒙古地域遼闊,貧困農牧民有土地、有草原,要脫貧有基礎,發展生產最需要的是資金,瓶頸是農民沒有資產抵押,沒人擔保。為此,我們和農業銀行積極探討貧困戶的貸款新模式,用扶貧資金做擔保,放大資金流量,把小錢變成大錢,解決貸款難問題。”
赤峰市巴林左旗四方城村是內蒙古第一個“金融杠杆式扶貧”試點村。2012年,四方城村被列為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村,獲撥150萬元項目扶貧款,考慮到如果平分資金,全村374戶貧困戶1124口人,平均分到人頭僅有1300元左右,鎮黨委、政府、村“兩委”班子多次研討,決定將126萬元扶貧資金作為風險抵押保証金存入中國農業銀行巴林左旗支行,后者為當地養殖肉羊的貧困戶發放貸款700萬元,支持發展當地肉羊產業。如果貸款人出現人身意外等突發事件無法還貸,風險抵押保証金可以代其償付。與村民多次溝通后,374戶貧困戶全部簽字同意。貸到了款,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該村肉羊存欄量由2012年初的6000多隻猛增到一年后的4萬多隻,養羊的貧困戶每戶純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
在與當地多家金融機構接洽后,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與中國農業銀行內蒙古分行聯手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從2013年起到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連續5年每年安排4.75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用於貸款的擔保補償,在57個貧困旗縣同時實施,撬動農行60億元信貸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其中70%用於農牧戶,30%用於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和扶貧龍頭企業,並分別給予貧困農牧民和企業5%和3%的貼息。
按照“聯保聯貸、以富帶貧、共同發展”的原則,內蒙古推行了無抵押、無擔保的“3+2”、“2+1”互助聯保模式,即3戶信用戶帶2戶貧困戶、2戶信用戶帶1戶貧困戶,小組在辦理貸款過程中,互相擔保、互相監督、共擔風險、共同致富,形成了大戶帶小戶、富戶幫窮戶的局面。
目前,內蒙古參與金融扶貧的機構數量越來越多,投放到扶貧開發領域的貸款規模也與日俱增,同時,“杠杆式”扶貧的模式在呼倫貝爾、鄂爾多斯等地區的非貧困旗縣得到復制和延伸,“金融扶貧”的覆蓋面和帶動效應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