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

從十裡山溝百家廠到美麗龍岩的華麗轉身

史敏 湯一亮

2015年02月03日10:38  來源:央廣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從十裡山溝百家廠到美麗龍岩的華麗轉身

  央廣網龍岩2月3日消息(記者史敏 湯一亮)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冬末的日子,冒著寒意,記者從福建龍岩驅車前往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路兩旁的山上,覆蓋著成蔭的綠樹和蒼翠的竹林,山腳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好一派南國風光。然而,當地居民說:在10多年前,這裡的景象與現在卻有著天壤之別。

  在古田路邊,記者看到一家挂著“紅軍飯”招牌的飯店,飯店老板鄒德芳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景象時說:

  史敏:當年污染到什麼程度?

  鄒德芳:天都灰蒙蒙的。

  以前,上杭縣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裡山溝百家廠。1984年,福建省第一家農民股份制企業友誼水泥廠在上杭縣古田鎮成立,此后,山腳下的水泥廠一家挨著一家建立起來。不僅上杭縣這樣,龍岩市所轄的6個縣區也幾乎如此。水泥廠曾支撐起龍岩經濟的半壁江山。 然而,經濟發展的背后,帶來的卻是對環境的摧殘性掠奪與破壞,天空中、樹葉上、空氣裡到處都是與水泥一樣灰蒙蒙的顏色。生長於古田的文元村村民賴祥榮就曾經開了一座年產4.4萬噸的水泥廠:

  史敏:當時水泥廠有多少?

  賴祥榮:古田鎮有23家。整天都是黑黑的。

  在意識到資源產業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后,上世紀90年代后期,當地政府及時調整思路,下決心關停水泥廠,發展綠色產業。當地依托古田會議會址、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客家紅博物館等紅色旅游資源,以及培田古村落、連城蘭花基地、石門湖景區等綠色生態旅游資源,形成了“紅色帶動綠色,一紅一綠交相輝映”的產業格局。

  在經過關停的陣痛后,龍岩的山青了、水綠了,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鄒德芳就是其中之一,回鄉前,他已經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鄒德芳:以前在廈門開服裝廠,99年回來,搞餐飲。我回來,還是古田好啊,因為旅游這塊兒有發展。

  鄒德芳說,現在由於龍岩的紅色旅游發展的好,名氣越來越大,人們紛紛來參觀古田會議會址,許多自駕車的游客專門帶著孩子到他的飯店吃紅軍飯,憶苦思甜,游客最多的時候,他一天接待了300多桌的客人,紅色旅游每年至少能給他帶來20多萬元的利潤。

  史敏:還要再開(幾家酒店)嗎?

  鄒德芳:打算(在上面一公裡的地方)再承包一家。

  說起紅色旅游、青山綠水帶來的經濟效益,曾經開過水泥廠的賴祥榮也掩不住內心的喜悅和驕傲,他告訴記者,他開的酒店位於去古田會址的必經之路旁邊,每天都有自駕車的游客到店裡吃飯。除此之外,他還承包了飯店后面的山林種植毛竹,承包期限是20年,收入相當可觀。

  史敏:你背后的山就是你承包的?

  賴祥榮:全部都是,對面的也是。

  史敏:多少畝啊?

  賴祥榮:總共有1080畝,毛竹有580畝,還有400多畝是造林的。拉到廠裡面是一噸650塊左右,一根毛竹是10塊錢左右。

  水泥廠關停后,許多村民發展起了紅色旅游,像賴祥榮這樣辦起旅游、承包山林的人不在少數。以前在水泥廠打工的人告別了煙塵彌漫的工廠,在優美的景區內做起了大大小小的生意。家裡的收入多了,村裡的環境好了,人們的身體更加健康,也更長壽了。

  在古田會址附近,記者見到一位在路邊賣紅軍餅的廖老伯,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看似60左右,攀談之中才知道他已經70多歲了,如今,他所在的村子裡,長壽老人越來越多。

  廖老伯:現在大家身體都好。

  史敏:像你這各年紀的村裡的人多不多?

  廖老伯:多。

  史敏:最大的年紀的多少歲了?

  廖老伯:最大的八、九十歲了。

  在上杭、連城、長汀、永定,記者見到和聽到的有關“灰、紅、綠”的故事不勝枚舉。龍岩依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將灰色產業轉型為綠色產業,實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實現了“紅色聖地,美麗龍岩”的華麗轉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