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參陸航部某試飛大隊試飛員進行地面協同高難度試飛科目演練。周敬波攝
對總參陸航部某試飛大隊的試飛員們來說,面對特情、與死神對陣是一種常態。為了在低空、超低空的“極限高度”飛出我國首型專用武裝直升機——直-10武裝直升機“樹梢殺手”的極限性能,他們憑借無畏的膽魄和高超的技能,完成各類風險科目200多個,成功處置空中特情24起,獲取重要科研參數近萬個。為了准確驗証每一架直升機的生產性能,確保部隊用上高質量的產品,他們成功處置各類空中重大險情60余起。
14年如一日,這個試飛員群體出色完成4個系列20多個新型號國產直升機的科研試飛任務,無數次從“極限危機”中凱旋,創造了一機未損的航空器試飛奇跡,被譽為叱咤低空的“馴鷹人”。
新機型誕生的“助產士”
2007年7月12日,一場險些使直-10武裝直升機研制毀於一旦的試飛特情不期而至。試飛員張志強和張雲磊按計劃進行直-10極限旋翼載荷測試試飛時,機體突然劇烈抖動,駕駛杆操縱困難,各種報警指示燈全部亮起,直升機從1800米高度迅速下降。試飛機組在短短四分鐘內,駕駛直升機避開多個居民區,成功迫降在距機場20公裡外的稻田裡。現場檢查發現,直升機尾部蒙皮多處撕裂,尾傳動系統嚴重損壞,油管斷裂,液壓油已漏光。事后專家認定,這次迫降的成功保住了科研成果,挽救了直-10這個型號。
直升機總設計師吳希明說:“試飛員是設計理論與飛行實踐相聯系的關鍵環節,他們最清楚部隊需要什麼樣的裝備,他們發揮的作用直接影響一個型號的研發進程。”一次試飛中,一架即將出廠交付部隊的新機右側發動機尾噴管5個固定支點中的4個支點接連脫落,僅剩1個與發動機相連。究竟是試飛員操作不當,還是設計問題?大隊組織試飛機組連夜研讀該機的設計、安裝、飛行等技術資料,深入剖析故障原因,作出判斷:尾噴管固定設計存在缺陷。第二天一早,他們就向科研單位報送改進方案。正是憑著這股勁頭,試飛大隊圓滿完成直-8、直-10、直-11軍機等多個系列直升機的試飛任務。
和平時期離死神最近的人
總參陸航部某試飛大隊的試飛員們每年都要處理幾起大的特情,他們是和平時期離死神最近的人。
2006年11月7日,試飛員張雷對某新型直升機進行懸停檢查時,直升機突然劇烈飄擺,無法保持正常懸停姿態。數秒鐘后,就進入側翻狀態,翼尖離地面僅僅數十厘米,眼看就要旋翼打地,機身翻轉。緊要關頭,張雷當機立斷,在直升機向反方向傾斜經過水平位置的一剎那,迅速下放操作,使直升機從3米的高度快速垂直下落。僅用0.6秒,直升機迫降成功。該型機型號總師王賢玉至今心有余悸:“倘若錯過這一瞬間,后果不堪設想。”
試飛員面對的更多試飛風險,來自於對直升機性能極限的挑戰。這年冬天,大興安嶺白雪皚皚,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試飛機組進行直-10高寒條件下一類風險科目試飛。在沒有任何加溫防護的駕駛艙內,試飛員在手腳凍得幾乎麻木的狀態下,駕機從3000米高度向下俯沖,銀色大地扑面而來,空氣與直升機摩擦聲呼嘯而至,噪聲像鐵皮撕裂般刺耳。此刻,直升機開始左右飄擺和劇烈抖動,隨時面臨變形甚至解體。但試飛員鎮定自若,屏住呼吸,緊握駕駛杆,操縱著幾乎要失去控制的直升機繼續俯沖:100公裡/小時,200公裡/小時,300公裡/小時……空速表顯示時速極限值超出設計性能的1.1倍,創下該機型高寒飛行的極限,填補了國產直升機飛行的又一項空白。(本報記者 陳勁鬆 本報通訊員 周敬波 徐發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