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中關村的三副面孔

申孟哲 閆夢醒

2015年02月04日14: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中關村的三副面孔

  中關村在哪兒?地理上,它並不局限於一個特定地方——北京市海澱區西部那條著名的“電子賣場一條街”,當然是中關村﹔同時,以“中關村創業大街”、海澱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為代表的“產業孵化器”,也是中關村﹔而在北京市的每一個區縣,甚至在全國的一些地方,都有名為“中關村科技園”的園區,它們被稱為“中國的硅谷”。要觀察中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和改革,中關村是一個絕佳的典型樣本。

  面孔一:電子賣場的糾結

  人潮涌動的電子賣場,巨大的廣告屏幕,以及層出不窮的促銷和優惠信息……在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都是最為人熟知的“中關村一條街”的典型面孔。

  然而改變總在悄然間發生。2月1日,本報走訪了中關村e世界。我們看到,曾經是一些大品牌商鋪的地方,早已“人去櫃空”。偶爾有幾個零星營業的櫃台,店員也都是忙於填寫快遞單據——線上的生意,勉強可以彌補線下的慘淡。

  事實上,早在2011年,中關村的太平洋數碼城就已關門,收歸北大所有。之后,海龍、鼎好、中芯大廈等賣場,也紛紛通過各種方式,逐漸轉型成寫字樓。

  在中關村西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高毅看來,電商的崛起、自身經營不善,讓曾經風光無限的中關村“賣場模式”不得不面臨轉型。2009年,北京市海澱區就曾下發文件,明確表示“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建議放棄攤販式經營模式,鼓勵科研機構、技術企業、科技金融類企業入駐。這樣的轉型,也是海澱區政府希望打造的中關村西區“升級改造的樣板”。

  面孔二:孵化平台的亢奮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在中關村電子賣場糾結轉型、調整業態的同時,向西不到1公裡的創業大街上,中關村卻呈現出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一間名為“3W”的咖啡館,幾十張桌子,裝修簡潔。25歲的陳凱在這裡點了杯咖啡,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他現在的創業項目,是做一款“網絡設計孵化器”。

  “大概是一年前知道創業街,然后2014年底過來的,平常就在咖啡館裡‘上班’。來這裡主要的目標,就是找項目的合伙人,因為在這樣的平台裡,能認識很多針對性強的人。”陳凱說。

  像陳凱這樣的年輕創業者,構成了這條“中關村創業大街”的主體,也給這條並不年輕的街道帶來了無窮的活力。據了解,從去年6月開辦到現在,這條街上,已經匯集了諸如車庫咖啡、3W咖啡、36氪等21家新型創業服務機構,形成了完整的創業生態體系﹔已有123個團隊在這裡獲得融資,平均融資額500萬元。

  面孔三:中國硅谷的自信

  其實,中關村在人們心中更加根深蒂固的一副面孔、一個標簽,是“中國硅谷”。

  這一起源於“電子一條街”的園區,早在1988年5月,就經國務院批准,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資助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2011年,國家的“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把北京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目前已經聚集了以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成了包括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衛星應用、新材料、高端裝備與通用航空等在內的優勢和潛力產業集群,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也正因此,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也曾來到這裡集體學習、考察,在這塊中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上留下腳印。

  去年12月3日,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關村關於創業、股本制度、稅收等的一系列政策,獲批在全國推廣。

  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告訴本報,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更加需要創新型的人才。中關村科技園以地區為依托、集中各種人才,更有利於整合創新優勢,也更能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願景。(申孟哲 閆夢醒)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