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1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光明日報》:努力建成“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周 華

2015年02月05日10:53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為落實劉奇葆同志2014年6月13日在光明日報社調研時的講話精神,根據《光明日報》編委會要求,新聞研究部進行了專題調研。

奇葆同志在講話中提出:“把《光明日報》辦成‘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這是一個很高的目標,我希望你們加倍努力,朝著這個目標不斷邁進。”奇葆同志這句話一方面肯定了《光明日報》的定位和特色,一方面對《光明日報》建成“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提出了希望和高要求。要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就需要研究:知識分子的精神特質是什麼?精神需求是什麼?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構建要素是什麼?目標任務是什麼?《光明日報》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君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原黨委書記高鋼、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周桂鈿和李春秋、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鮑林、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所所長尹韻公。在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慎明的幫助下,召開了“知識分子精神家園座談會”,邀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孫、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秘書長何秉孟、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順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周溯源、吉林財經大學副校長丁堡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強等幾位專家學者進行研討。同時,光明日報社徐華西秘書長及周迅、包霄林、王保純、童懷等幾位部門主任與會並進行了探討。

《光明日報》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魅力

1948年,毛澤東與胡愈之在西柏坡談話,就確定了要辦一份以知識分子為中心的報紙。從創刊的那一天起,《光明日報》一直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以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為主要內容,以團結和引領知識分子前進為根本宗旨。

知識分子的生活,包括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生活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生活,有物質和精神、思想和實踐幾個層面。表現在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術追求、學術成果、學術思想與方法等等。表現在實踐層面的,就是科研學術活動、建功立業的言行等等。反映生活也是引領前進的一種方式,反映知識分子的所思所慮、所憂所樂,責任擔當、使命追求。

66年來,《光明日報》一直注重反映知識分子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做學問,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的豐富生活。幾乎所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大家,都曾在《光明日報》上留下令人難忘的“光明故事”。近年來,《光明日報》注重宣傳知識分子中的先進典型,例如好醫生、好教師、優秀科技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學藝術工作者等等。注重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有益的信息幫助人,用先進的理念啟迪人,用真理的力量鼓舞人。現在的信息社會,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社會,《光明日報》為讀者提供的都是有益的信息,其知識性、學術性、理論性、思想性為知識分子所欣賞和器重。

66年的辦報經驗,以及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光明日報》獨有的精神氣質。第一是追求真理。毛澤東和胡愈之在1948年9月談話時,確定要辦一張知識分子報紙,叫《光明日報》,這預示著知識分子追求真理,要在這個報紙上得到實現。1978年5月11日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在全國掀起思想解放大討論熱潮,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對於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引自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第二是宗旨明確。主張什麼,反對什麼均有鮮明的態度,《光明日報》始終堅持愛黨愛國愛民,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第三是學術探究。從1949年6月16日創刊起,《光明日報》開設的學術性專刊副刊成為《光明日報》重要的特色。史學大家范文瀾、翦伯贊、鄧廣銘先后主持《史學》專刊,經常以組織學術問題討論的方式推動學術爭鳴,發表了不少具有較高價值的理論文章。著名作家陳翔鶴主持《文學遺產》副刊,因開展一系列學術討論轟動了當時的文學藝術界。清華大學哲學系首任系主任金岳霖主持的《哲學》為國內哲學理論研究和論爭提供了珍貴的平台。在學術上要有嚴謹的、前沿的、朴實的、典雅的風格,要體現出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愛國精神,要強調淡泊名利和憂國情懷,這應該是《光明日報》的精神氣質。《光明日報》的文化魅力應該是“追求真善美,高揚正能量的品格”。

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構建要素和目標任務

在社會轉型和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知識分子群體特質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筆者通過走訪知識分子代表,總結出新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具有以下特質。

流動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隨著國內外思想學術交流的加深,國內外學者在學術上的對話日益增多,國外的學術思潮和理論成果也大量被引入國內,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環境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知識分子的思想穩定性也受到一定影響,在與國外學者對話過程中,國內知識分子對世界和國家現實的認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學術立場和價值觀方面,國內知識分子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知識分子對自身的認同和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流動之中。這就使得當代知識分子極具流動性和不穩定性。

分化性。新時期的知識分子自身身份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知識分子的學術立場和經濟條件的嚴重分化。在國家轉型過程中,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在逐漸表露並日益嚴重,這也逐步瓦解著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在改變著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和思想立場。除此之外,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改革也改變了知識生產者的從業標准和行業狀況,許多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積極調整和加快轉變思想觀念,但是仍舊有些知識分子在瞬息萬變的現代化中處於被市場和社會淘汰的邊緣,這就使得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和經濟上都面臨著分化的現實。

多元性。知識分子的流動性和分化性都導致當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多元性。在各個行業得到長足發展,知識生產領域全面擴大的當代,知識分子的身份界定模糊化,使得知識分子具有多元性。知識經濟的崛起造就了各領域知識分子數量的龐大和層次的多元。

基於對當代知識分子群體特質的認知了解,我們可以分析出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特質和需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追求新知、追求真理。隨著信息科技時代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深化,他們渴望了解、掌握各種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新思想,成為各種創新和新事物、新產業的倡導者和領導者。也渴望被人了解,被世界認同。二是有主見、有思想。世界格局多極化,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潮多元化,使他們的思想呈現多元傾向,多數人注重理性思考,渴望思想文化引領。三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批判性思維。一方面,他們不同流俗、對假丑惡的東西十分反感﹔另一方面,他們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和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對社會問題和濫權、腐敗、歧視與社會不公等現象憂心如焚,勇於質疑和批判。

首先,應該是知識分子的精神依托地。在這裡,能感到溫暖、正氣和正能量。這裡是引導、幫助知識分子確立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前進方向的理想、價值陣地,幫助知識分子解決在實現上述理想、價值追求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困難,推動他們實現自己的上述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家園”。

其次,應該是先進文化、正確思想、新鮮知識的匯聚地和傳播地。在這裡,能給知識分子不斷提供國內外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學術新動態。知識分子在家園裡能吸取精神養分,在學術上、理論上、文化上得到有益幫助。在這裡,有學術、思想的交流和爭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園地。

再次,應該是知識分子情感的棲息地。在這裡,能夠反映知識分子心聲,能夠讓其感受到人文關懷﹔在這裡,能夠幫助知識分子解疑釋惑,解決切身問題﹔在這裡,知識分子的情感能夠得以抒發和表達。

最后,應該是發現和培養人才的園地。發現和扶持青年作者,是《光明日報》的好傳統。在這裡,發現那些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富有朝氣的青年作者,為他們提供展示思想的舞台,讓“家園”充滿生機、活力,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目標任務。第一,真正成為全球化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第一報”。第二,成為知識分子傾吐心聲的園地和獲得權威信息的平台。第三,成為公平、正義和公信媒體的象征。

如何建設“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光明日報》要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專家學者們提出以下途徑。

在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極其復雜的環境中,針對部分知識分子在價值觀取向上存在的一些困惑,《光明日報》要加強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史的宣傳,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有益的信息幫助人,用先進的理念啟迪人,用真理的力量鼓舞人,引導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確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將自己的理想、價值追求牢牢地同我黨、同社會主義事業、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在一起。

《光明日報》應該在復興中華文化進程中有所擔當。要對中國文化有清醒的認識,深入分析研究中國文化,站在文化發展的前沿,宣傳傳播先進文化,把它傳承播撒開來,不斷啟發知識分子。以批判的精神剖析文化,引導知識分子正確認知中外文化,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達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光明日報》要有鮮明的立場、態度,旗幟鮮明地堅持應該堅持的東西,旗幟鮮明地批評應該批評的東西,牢牢把握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國學版、文化版要把復興中華文化作為重要內容,多宣傳、發掘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新書榜有導向作用,要精選作品,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書評版可以增加國外書評。

當前國內階級和階級斗爭仍然存在,國際上兩條道路、兩種制度、兩個階級的斗爭更加激烈,國內外敵對勢力要分裂西化我們,“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空前加劇,形勢很微妙。在這種斗爭中,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始終處於不斷分化之中。《光明日報》要以自己的品格和慧眼,將精英知識分子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爭取過來。

應及時將國際學術的前沿引入國內知識分子的視野中,提供世界范圍內一流專家的觀點,包括人類文明進程的最新動態。加強文史哲的深度報道和稿件水平,建議恢復哲學版,史學版,這樣可以辦得更活躍,不僅要對歷史問題進行探討,而且要對現實問題提出看法,多搞學術前沿、學術爭鳴話題。在知識界和學術界的重大事件中,《光明日報》應首先發聲表態。積極反映與知識分子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通過深度報道、典型報道、調查報告、內參等形式關注和反映知識分子關注的學術問題、社會問題。如課題經費問題、高校職稱標准合理性問題、高校文風學風問題、高校腐敗問題等,可以組織討論,幫助知識分子解決切身利益問題。

破除辦報的條條框框,積極爭取管理部門對頭版改版政策的支持,積極探討符合時代特點的傳播技巧,創新符合讀者要求的版面視覺形式,傳播效果才能實現大的突破。

建議成立專家智囊團,與高校各學科及社會各界的一流學者、專家建立長期聯系。《光明日報》創刊初期有邀請各領域大家辦刊的傳統,可考慮恢復這一傳統,誠邀各界專家組稿、寫稿、審稿。建立學術課題探討組制度,組織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同一個社會現象、學術爭論進行探討,並就此發表一系列有分量的文章。通過向所有“211高校”校長、國內一流專家贈報方式,廣交朋友,擴大《光明日報》的影響力。《光明日報》已連續三年舉辦“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的活動,社會反響很好,在報道上要深入、深化,宣傳報道那些事跡突出、成績顯著的好教師。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各種培訓形式,使編輯記者了解國情,了解思想文化界動態,准確領會中央精神,知道什麼是應該提倡的,什麼是不該提倡的,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提升編輯自身的學術素養,從而提高編輯辨別能力。

2014年4月以來,光明日報社加快媒體融合發展進程,成立了以總編輯為第一負責人的領導小組,下設專門負責融合發展的工作小組,形成了“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等融媒體產品,光明雲媒客戶端先聲奪人,戶外媒體“光明校園傳媒”獲教育部立項,准備在全國知名高校鋪開。媒體融合給光明日報社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

目前,光明日報社正在改進採編流程,打造全媒體聯動的內容生產模式。我們將結合“融媒體中心”採編發平台建設,推廣完善採編流程。在重大宣傳報道中,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下屬的《光明日報》、出版社、各子報子刊、光明網要互相策應、互相借力,最終形成合力,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進程中,報社建立了包含報紙(《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網站(光明網)、移動互聯網產品(手機光明網、《光明日報》手機報、《光明日報》手機新聞客戶端、光明雲媒、雲端讀報、Skype“時光譜”新聞服務)、社交媒體平台(《光明日報》官方微博、微信)、樓宇信息屏(光明都市傳媒、光明校園傳媒)等在內的多載體、多層次的傳播報道平台體系,進一步促進全媒體聯動報道。(作者系光明日報社新聞研究部主編)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