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淺析紀實攝影的網絡傳播

——以騰訊網《活著》欄目為例

張杰

2015年02月05日13:46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互聯網為紀實攝影提供了全新的傳播方式,網絡與紀實攝影的結合使傳播活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但是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內容選擇、運作方法等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結合騰訊網《活著》欄目的現狀初步探討紀實攝影網絡傳播的長久發展之路。

關鍵詞:紀實攝影﹔網絡傳播﹔活著

美國紀實攝影家多蘿西婭·蘭格定義了紀實攝影的理論內涵:紀實攝影反映當下,為將來作影像實証。①紀實攝影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互聯網的出現為其傳播提供了新平台,使其呈現出新的發展活力。《活著》是騰訊網在2010年5月推出的紀實圖片故事欄目,是紀實攝影與網絡傳播結合的成功范例。該欄目以真實視角展現百態人生,真實中帶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氣息,產生良好的社會反響。

一、網絡為紀實攝影傳播帶來新機會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認為,媒介最重要的方面,並不是根植於與文化內容有關的各種問題,而是在於傳播的技術媒介。②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並不是具體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用的傳播媒介。電子視聽技術的發展,為現代文化的視覺化邁出了新步伐,塑造出電子媒介時代的“圖像人”這種“視覺化主體”。③大眾信息消費方式從文字消費向視覺消費轉變,讀圖時代大眾對圖片的需求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此外,網絡環境自由開放,傳播內容真實全面,具有批判力度,正好符合紀實攝影的特性,二者結合能夠實現良好互動。

二、紀實攝影網絡傳播新特點

(一)傳者的大眾化

攝影技術的簡單化與廉價化為大眾從事攝影活動提供了便利的硬件條件。此外,互聯網准入門檻低,商業網站、自媒體等為個人傳播紀實圖片提供了大眾化、低成本的傳播平台。硬件與傳播平台的普及使以往被少數專業人士壟斷的攝影傳播活動開始變得大眾化,平民攝影家得以出現且群體不斷壯大,其攝影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騰訊網《活著》欄目以向網友征集的攝影作品作為內容重要來源,隻要網友投稿有價值、符合欄目理念,就能得到傳播。多元化的作品來源使欄目內容視角豐富,覆蓋面廣,數量龐大,改變了以往紀實攝影脫離群眾、遠離生活的狀態。第138期《三年半》就是網友征稿作品,作者是大學生,用鏡頭記錄了自己四年大學生活的所見所感,選題雖小,但感染力強,似曾相識的場景引發了大量網友的情感共鳴。

(二)受眾參與度提升

社會參與論認為,時代在發展,受眾在變化,許多人已不滿足消極地當一名接受者,他們在作為一名訊息接收者的同時,又是訊息的傳播者。讓受眾參與傳播,正是為了讓他們積極接受傳播,因為,人們對於他們親身積極參與形成的觀點,要比他們被動地從別人那裡得到的觀點容易接受得多。④網絡的交互性和資源共享特點為提升受眾參與度提供了可能性,受眾對於紀實圖片來說不再只是局外的欣賞者,而是變成附加內容的創造者和圖片的二次傳播者。交互性實現了受眾之間、受眾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完善圖片附加信息。在去中心化、多節點網絡傳播結構中,分享功能使圖片突破單一的傳播渠道,實現網狀輻射傳播,受眾個人充當二次傳播者,大大擴展了圖片的傳播范圍。

《活著》欄目設有大眾評論專區,數千條的網友評論留言,大大拓展了圖片內容。例如《遲到半個世紀的銘記》,該期內容的評論數量達16818條之多,網友表達了對老兵晚年生活淒苦的同情和對政府照顧老兵不周的批判,這些民意表達會對政府改善老兵晚年的生活條件起到鞭策和督促作用。此外,該欄目與QQ空間、騰訊微博相關聯,分享功能使欄目內容一鍵即可傳播到平台,受眾作為二次傳播的把關人,使符合網民審美的攝影作品得到進一步傳播。

(三)內容大膽犀利

互聯網自由開放的特點使許多在傳統媒體上難以傳播的內容在網絡上實現傳播,寬鬆的網絡環境使傳播選題大膽犀利,直面社會陰暗面,揭露各種社會問題,內容更務實,與以往格調高、意義空的圖片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真正發揮了紀實攝影反映現實、批判現實的社會效用。

《活著》以傳播時代變遷、百姓沉浮為己任,欄目從2010年開創以來,房價、就業、老人、醫療、城市發展、貧困、留守兒童、民工、交通、物價、環境、疾病等關乎百姓利益的問題頻繁出現在鏡頭下,契合了大眾的關注點,其犀利大膽的欄目風格彰顯了作為媒體應有的社會擔當,贏得了大眾的信任與贊賞。

(四)傳播平台多樣化

網絡為紀實攝影提供了多樣化的傳播平台,包括專業圖片網站、綜合網站下設的圖片頻道和個人自有媒體。紀實攝影傳統的傳播渠道提供的空間有限,成本較高,接觸的受眾數量有限,很難產生大范圍的效果,而多樣化的網絡傳播平台優勢突出,打破了這些局限性,真正實現紀實圖片的社會價值。

騰訊網圖片頻道、QQ空間、騰訊微博等平台均設有圖片傳播空間,各平台之間彼此鏈接,實現圖片多平台同時傳播。吳芳是《午休生》《目光》等多期作品的作者,他不僅在該欄目傳播作品,同時也利用騰訊微博進行傳播,並附有《活著》欄目的地址鏈接,為受眾直達目標內容提供方便,實現了跨平台的共通傳播。

(五)傳播效果更加深入

網絡傳播提供不受干擾的個人讀圖環境,暢通的反饋渠道實現受眾之間、受眾與作者之間的觀點交流,有利於加深受眾對圖片解讀的深度。此外,網絡傳播的信息形態包括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動畫等幾乎所有的符號形式,並且能夠實現這些符號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⑤多媒體傳播給受眾帶來全方位、立體式的閱讀體驗,使受眾更全面和更容易感知圖片信息。這些優勢深化了紀實圖片的傳播效果,推動效果從情感層面向行為層面轉化。

第250期《無媽鄉》採用圖片、文字與音頻結合的傳播方式,緊張稚嫩的聲音加上視覺沖擊強烈的圖片瞬間打動人心,喚起受眾同情心,這是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效果深度。此外,該欄目與騰訊公益合作,如第152期《給我陽光溫暖我》是騰訊發起的“衣加衣溫暖計劃”的特刊,以“你獨自一人怎能溫暖”為主題,通過圖片展示呼吁大眾捐獻冬衣,幫助貧困兒童過冬,網友紛紛響應,推動了傳播效果向實際行為轉化。

三、紀實攝影網絡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失調,弱勢群體成主角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攝影師們的鏡頭開始關注民生,但是內容卻逐漸變味,鏡頭表現視角越來越窄,從最初展現民眾多彩生活發展到今天關注弱勢群體悲慘生活,關注點嚴重失調。被互聯網寵壞的網民欣賞口味越來越重,越是悲慘刺激的內容,越能引起關注,許多攝影作者追逐受眾的口味,刻意關注弱勢群體,吸引受眾有限的注意力。紀實攝影擔負記錄歷史變遷的重任,內容真實平衡極為重要,當前卻過多聚焦弱勢群體,忽視了社會整體狀況。

《活著》欄目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整體構成不平衡,該欄目自設立至今已有400多期,但是主題積極的內容不到100期,而其他300多期都是反映弱勢群體和社會矛盾的內容。欄目內容構成嚴重失調,一味指向弱勢群體,雖有公益目的在其中,但難免不讓人聯想其中的商業意圖。

(二)負面信息過多,營造虛假社會景觀

紀實攝影的真實性不僅要追求單張圖片的真實,更要追求呈現的整體社會景觀的真實。媒體扮演著社會安全閥的角色,不同的觀點、見解,對於事實的不同立場、態度,都能夠在一個既有傳統媒介身影、又有新媒體聲音的媒介系統裡被呈現和傾聽,証明了社會心態的包蘊與寬容,社會結構的彈性與柔韌。⑥紀實攝影的網絡傳播也是一種解壓宣泄行為,存在非理性特點,負面信息過度集聚使社會減壓發生變質,將社會問題無限放大,誤導受眾對社會形成錯誤的心理認知。“告訴你一個活著的世界,一個光與影交織的故事。時代變遷,百姓沉浮,都自這微小的孔隙中滲透出來,終繪成中國民生萬象圖”,《活著》的開欄語表明該欄目旨在記錄民生萬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負面內容過多已違背了當初的立意,繪制了虛假的社會景觀。

(三)愛心訴求過度,造成愛心疲勞

網民數量龐大使傳播者在傳播紀實圖片時往往會附上愛心訴求,力圖借助大眾力量幫助困難人群。但是,由於當前紀實攝影聚焦於弱勢群體,愛心訴求變得非常普遍,無形中增加受眾的讀圖負擔和心理壓力,造成受眾的愛心疲勞,驅使受眾逃離此類信息。此外,網媒解決一些問題立竿見影的效果夸大了網媒的作用,鼓勵大眾通過非正常渠道解決問題,干擾了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

《活著》欄目反映的無錢就醫、無錢上學等問題可以借助大眾力量得到解決,因而在涉及這類內容時,欄目會向大眾做出愛心訴求,例如《仙女不哭》《愛的“牢籠”》等多期內容,號召大眾為圖片主人公捐款,並附上二維碼以方便大眾快捷捐款。此外,個人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上展示困難人士圖片,向他人發起愛心訴求。這種帶有目的的圖片傳播使大眾讀圖體驗變差,過多的公益訴求給受眾帶來道德壓力和選擇困境,違背公益的自願原則,造成公益活動的變質。

四、對策初探

首先,選題要平衡公允,全面真實反映社會面貌。商業傳播平台要兼顧商業利益與社會效益,改變以受眾興趣愛好為導向的做法,內容不僅要涉及社會負面問題,更要展示社會積極面貌,堅定大眾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個人傳播平台要謹守道德底線,做到不造假、不傳假,以有利於社會發展的角度對圖片傳播做出取舍。

其次,多平台聯合傳播,深化傳播效果。傳播者要善於與商業網站合作,利用商業網站聚合的用戶實現紀實圖片的大范圍傳播。此外,傳播者要注重個人傳播平台的打造,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粉絲效應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再次,注重后期編輯,優化閱讀體驗。“作為紀實攝影來說,除用光、構圖、抓拍搶眼鏡頭、凝固精彩瞬間,即除其圖片優異構思和圖片本身拍攝質量之外,文字說明亦是其不可缺的一部分。” ⑦紀實攝影要注重文字編輯,包括標題和背景故事,給讀者提供完整的讀圖背景。此外,依據“三步五秒理論”對圖片呈現方式進行設計,優化傳播頁面和功能設置,重視首張圖片的遴選,優化受眾讀圖的視覺體驗。

最后,正確定位角色,協助政府解決問題。攝影的功能,絕非只是視覺的享樂和消遣、消費。它更有力量的存在方式,是參與和推動、建構我們應該公正和理想的生活,維護和救贖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尊嚴,為歷史作出公正的見証。⑧紀實攝影作為民意反映,要幫助政府發現問題,為決策提供依據。網絡是現代社會的先進生產力,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共傳媒,通過網絡進行社會管理和輿論監督是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⑨網絡平台要發揮傳聲筒的作用,為傳播者提供了民意表達平台,為政府提供了民意收集平台。無論是傳播者還是網絡平台,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越俎代庖,干擾政府正常工作。(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宋剛. 紀實攝影的理論定位[EB/OL].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http://www.cpanet.org.cn/cms/html/xueshuwang/shelunhuisuo/20110125/51343.html

②尼克·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 商務印書館,2001:185

③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9

④馮岳輝.紀實攝影圖片的傳播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7

⑥龔新瓊.關系·沖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賴理論的三個維度[J].當代傳播,2011(06):29

⑦張秉政.讀圖時代紀實圖片的文字闡釋[EB/OL].中國攝影家協會網.http://www.cpanet.org.cn/html/xueshuwang/shelunhuisuo/20110125/51344.html

⑧鮑昆.觀看再觀看[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31

⑨蔡文成.網絡反腐:媒體治理和有限正義[J].社會科學家,2014(08):36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