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城縣古魯營西村,法律顧問張瑞律師(左)正在為村干部提供咨詢服務。 本報通訊員 王永周攝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公開發布,如春風拂過神州大地。連日來,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臨城縣,廣大干部群眾歡欣鼓舞,大家紛紛表示,隻要認真落實黨的“三農”政策,繼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臨城這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業一定會更強,農民一定會更富,農村一定會更美。
日前,記者深入臨城農村,親身感受生態農業、便民服務、法治建設的“三個一”。
人均一畝核桃林
開車駛出臨城縣城,沿著寬闊的道路一直向北,倏忽之間兩旁的建筑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核桃樹。“臨城縣人口20萬,現在共有核桃林20多萬畝,平均一人一畝。”臨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侯培軍告訴記者,臨城有大片的荒山野崗,以前遍地是茅草和石頭,后來經過開溝換土,全都種上了核桃樹。荒崗種核桃既不佔農田,又增加了綠化面積,成為一舉多得的特色產業。
走進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的萬畝薄皮核桃示范園,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核桃樹一眼望不到邊。綠嶺公司副總經理路京振介紹,他們從1999年開始承包荒崗種核桃,如今在臨城縣一共有1.5萬畝核桃基地,還在新疆等地租種了5000畝核桃林。優質的薄皮核桃除了當干果賣,還可以精煉成核桃油,加工成核桃蛋白飲料、核桃奶片等營養食品。2013年,綠嶺公司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
說話間,遠處傳來了雞叫聲。走近一看,原來是一群散養的柴雞正在核桃樹下溜達。路京振說:“核桃林特別適合立體種養,樹上結核桃,樹下能種草,草中能養雞,雞糞進入沼氣池,沼氣池廢料又可以還田。”
記者隨后來到另一家核桃種植大戶綠蕾公司的林地,隻見一群大白鵝正在核桃樹下覓食。“比起雞來,鵝更愛吃核桃樹下的草。”養鵝的農民拿出一個剛下的鵝蛋說,“這些鵝隔一天下一個蛋,4個蛋就有一斤重。”
在綠嶺、綠蕾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臨城農民中“發核桃財”的越來越多,許多人家蓋起了新房,開上了小汽車。在黑城鄉喬家庄村,老支書喬二民對記者說:“村裡不少農戶承包了十幾、二十畝核桃林,種一畝薄皮核桃政府還給補貼1000元,比起以前種糧食作物,每畝收入增加了四五倍。”
“生態二字寫起來很容易,難就難在把它真正寫在大地上。”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告訴記者,以前臨城是“一礦獨大”,財政收入中70%來源於礦山。黨的十八大以來,臨城人統一思想,下決心走“生態立縣”的路子。通過舉全縣之力發展核桃產業,帶動了三分之一的農戶增收致富,還增加了15%的森林覆蓋率。縣財政收入中,礦山的貢獻率已經下降到8%。
每村一個便民服務站
“程序不知曉,蓋章到處跑”,這句話是過去臨城農民群眾“辦事難”的真實寫照。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臨城在全縣220個農村建起了便民服務站,安排村“兩委”干部、鄉鎮駐村人員和大學生村官當“代辦員”,熱心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群眾滿意度達100%。
記者來到臨城鎮支角村的便民服務站,隻見牆上貼著《便民服務站辦事流程圖》、村干部《值班表》和《窗口服務質量評比欄》。這時,一位叫武會興的老大爺前來辦事。他說,兒子摔傷了,家裡失去了經濟收入,孫子在城裡上學,想向學校申請點困難補助,不知道該走什麼程序。“你可以先去孫子的學校領一張貧困生証明表,拿回這裡,我們來簽字蓋章。”工作人員告訴武會興。
記者注意到,服務站的桌子上放著一盒便民服務監督卡,上面寫著工作人員的名字,“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幾個選項,還有服務電話、監督電話。“每次為老百姓服務后,他們都會給我們打分。”支角村村委會主任武全興說,“以前村民想辦事,都是跑到村干部家裡去找人。現在有了服務站,既方便了村民,也方便了村干部。”
在喬家庄村的便民服務站,記者正好碰上臨城縣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他們是專門前來做回訪,為一位拄著拐杖的患者檢查恢復情況的。這位村民叫孫建芳,兩個月前腿部多處骨折,在縣人民醫院做了手術。為他做檢查的呂增華醫生說:“你現在恢復情況良好,下一步要鍛煉下肢力量,慢慢地要自己走路,不要依賴拐杖。”“感謝醫生們的照顧,還特意跑一趟,心裡挺過意不去的。”孫建芳對記者說。
一村一名法律顧問
在東鎮鎮古魯營西村,記者見到了該村的法律顧問張瑞律師。原來,村裡要建一個養牛場,需要和村民簽訂土地租借合同,於是就請她來“把把關”。“以前我們和村民簽訂的都是‘土合同’,現在有了法律顧問,我們的合同正規了,可以避免產生法律糾紛。”古魯營西村黨支部書記郝潤身說,法律顧問不僅為村集體服務,而且更為村民服務,除了每月來一次,還留有聯系卡,老百姓有什麼法律方面的問題,隨時可以打電話咨詢。
“為村民服務,會不會影響你的正常工作?”記者問張瑞。她坦言,法律服務對老百姓和律師來說是“雙贏”。“雖然會佔據一部分時間,但通過我們的服務,老百姓有了法治觀念,可以避免許多‘民轉刑’案件的發生,對農村的和諧穩定很有意義。另外,在農村開展法律服務,也可以提升律師的品牌,對承辦案件也有好處。”
張瑞說,現在農民群眾對法律的需求非常迫切,特別是土地補償、交通事故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問題“呈井噴之勢”,律師在農村大有可為。她的律師事務所有4名律師,全都擔任了農村法律顧問。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列為重要內容,要做好‘三農’工作,‘法律下鄉’至關重要。”臨城縣委副書記郭建軍介紹說,為了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使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法律的作用,從2013年開始,臨城縣全面推行“一村一名法律顧問”制度,目前已在所有農村實現了全覆蓋。法律顧問一進村,就受到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因為“矛盾糾紛有人調解了,法律事務有人代辦了,村務管理有人指導了”。
採訪結束時,記者來到臨城縣政府大院,這裡仍然是一排排幾十年前蓋起的平房,機關干部們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大院門口,幾位老人正悠閑地坐在牆根下晒太陽。從他們燦爛的笑容中,記者看到了太行山下的新希望。(本報記者 張碧涌 葉樂峰 耿建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