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紅色基因”構筑“精神高地”

——廣西百色靖西縣見聞

陸先高 劉昆

2015年02月10日07:5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紅色基因”構筑“精神高地”

  靖西高速路風景如畫。本報通訊員 梁明清攝

  紅色,是百色的底色。

  當年,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發動和領導百色起義,創建了右江革命根據地,今天,百色正加快推進面向粵港澳、大西南、東盟的開放,建設“百色新城”。邊城靖西,曾燃燒過抗法戰爭的戰火,書寫下邊民衛國戍邊的壯麗詩篇,現在,邊疆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靖西新顏”漸露……

  “今天,我們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應該如何學習繼承紅色革命精神呢?”1月30日,由光明日報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走進廣西百色,一位年輕干部在報告會后向主講嘉賓提問。

  帶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記者來到靖西。冬日裡,行走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記者深切地感受到,“紅色基因”孕育出的“百折不撓、奉獻拼搏、團結務實、爭先創新”的百色起義精神,已深深烙在這塊紅土地上,由其構筑起的“精神高地”引領著一代又一代邊關人鏗鏘前行。

  “老百姓有困難,黨員干部就要挺身而出”

  1月30日下午,記者從百色出發去靖西,走的是“中國最美高速公路”——百靖高速。2014年12月建成通車的百靖高速,全程98公裡,兩側山峰秀麗,雲霧繚繞,宛若畫卷。

  曾幾何時,由於地處偏遠,靖西通往外界僅有一條二級公路,當地群眾去趟城裡,需要大半天。如今高速公路通了,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

  正如這片紅土地上的多處革命舊址遺跡記錄著血與火的光輝歷史一樣,美麗寬闊的高速公路,也煥發著新時期黨員干部以血汗染成的風採。

  在車上,靖西縣委書記黃小寧向記者講述了一位基層干部的感人事跡:韋壽增生前是靖西縣安寧鄉國土資源所所長,由於工作能力突出,被抽調到靖西高速公路指揮部負責征地工作。心裡裝著項目的進度、裝著被征地群眾的利益,他與同事們起早貪黑,苦干、實干、拼命干,2010年3月29日因勞累過度倒在工作崗位上,用31歲的年輕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百色起義留下的‘精神養料’,孕育了韋壽增這樣的好干部,也將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群眾意識根植在黨員干部心中,成為親民、愛民、為民的精神動力。”黃小寧說。

  靖西是一個人口大縣,有近600名孤兒生活在農村。2010年3月,時任靖西縣委書記黃建寧到岳圩鎮四明村外巡屯看望慰問群眾。當他來到瓦片殘缺、木板破爛的磚房裡,看到一對滿眼無助的孤兒時,忍不住淚流滿面。

  “一定要幫幫可憐的孤兒!”黃建寧說。不久,靖西縣實施了“關愛孤兒春暖工程”,黨員干部與孤兒們“結親”,成了他們的“爸爸媽媽”,並長期給予他們生活、讀書等各方面的幫扶。

  5年過去了,已是百色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的黃建寧回到靖西。得知靖西現在“孤兒已經不容易找到了”,他舒了一口氣:“老百姓有困難,黨委和政府就不能缺位,黨員干部就要挺身而出,帶著真摯的感情,抱著強烈的責任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百裡邊境 文明長廊”

  1月30日下午,記者抵達靖西縣城后,即趕往中越邊境741號界碑北側的龍邦口岸採訪。

  龍邦口岸與越南雄國口岸遙相呼應,是桂西、滇東、黔南通往越南及東南亞各國便捷的陸路通道之一,每天都有汽車、電器等100多個品種的貨物進進出出。記者看到,這一連接中越兩國的邊貿通道,“物暢其流、人暢其行”。

  沿著741號界碑一側拾級而上,記者來到龍邦新村。一棟棟紅褐色的新屋鱗次櫛比,一條條青石板路錯落有致,各家各戶的屋檐牆頭都懸挂著鮮艷的五星紅旗。

  記者走進一戶村民的家中時,鄉親們正聚在一起收看一檔名叫《梁老師講故事》的電視節目。“本土明星”梁福昌正用壯語給觀眾講故事,細一聽,講的是道德模范陸玉珍30余年如一日贍養兩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孤老的故事……

  靖西縣委宣傳部負責同志告訴記者,縣裡十分重視利用百色寶貴的“紅色資源”,通過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風雷激蕩的革命史實,以及老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邊關構筑“精神高地”。

  在靖西長達152公裡的邊境線上,6個鄉鎮邊民的生產生活、一言一行都展示著中國人的精神和形象。為此,靖西縣實施以國防教育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工程,以鄉、村、屯三級宣傳文化陣地網絡為依托的信息網絡工程,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平台的邊境經濟工程,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邊境安定為重點的睦邊工程,大力創建“百裡邊境文明長廊”。

  劍麻詩魂代代傳

  離開龍邦口岸,記者來到龍邦圩南一公裡的七星山。剛登頂,便見邊境哨所“十二道門”矗立眼前。這座由清末抗法名將廣西提督蘇元春主持修建的古堡炮台,已有123年的歷史。

  古堡四周,是一大片郁郁蔥蔥、形如利劍的劍麻。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膾炙人口的戰地詩——“吃虧不要緊,隻要主義真,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就誕生在這裡。英雄戰士在戰斗間隙,把自己寫的詩句或自己喜歡的箴言刻在劍麻葉上,劍麻詩歌集成“劍麻詩林”,成為祖國邊疆一抹亮麗的風景。

  光陰荏苒,劍麻長了一茬又一茬,哨所的士兵換了一批又一批,但邊防戰士戍邊衛國的執著、忠誠與無私奉獻,已深深鐫刻在紅色的高地上。

  “寧舍金錢數十萬/甘獻青春守邊關”“十年如一日守衛邊防/平凡崗位照樣建功立業”……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裡,“劍麻詩”也有了別樣的意味。

  “劍麻詩林”鐫刻的不隻有剛毅,也有柔情。“不要說什麼假如/愛情無須愧疚的語言/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即使你站成一棵為界碑遮風擋雨的孤樹/我也會成為你枝頭一枚苦戀的青果……”一位經歷多年愛情長跑的戰士曾寫下這樣的詩行。

  在哨所裡,記者認識了一位湖南籍戰士,他大學剛畢業,就從繁華都市來到了這裡。除了站崗放哨,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戰友站在“劍麻詩林”旁讀詩、刻詩,用詩向戍邊的青春宣誓。

  “踏著英雄的足跡來,看那偉人崛起的風採……春天的故事在小城奏響序曲,航船從右江劃向一個新時代……”這首《千姿百色》在老區廣為唱誦。在這洋溢著光榮和夢想的紅土地上,在這激情飛揚的精神高地上,邊關人民正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奮力前行,演繹出新的動人故事。(本報記者 陸先高 劉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