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音樂選秀節目成"老歌手回收營" "大叔"逆襲非刻意

李紅艷

2015年02月10日07:58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音樂選秀成“老歌手回收營”

  馬條

  趙牧陽

  羅中旭

  上周五,《中國好歌曲》第二季結束導師選歌環節,劉歡、蔡健雅、周華健、羽泉均組建了各自原創團隊。從本周開始,“好歌曲”將進入“24小時極限創作”考核階段。而回首之前的“盲選”,可謂“節奏”鮮明,每期推一名(組)專業級別的老將、大咖,奪人眼球,同時也令觀眾恍然驚醒,原來音樂選秀不只是草根的專屬領地,還有人開玩笑說:音樂選秀儼然成了“老歌手回收營”。

  “大叔”逆襲,非刻意

  “一代鼓王”趙牧陽,一首《俠客行》悲壯回歸﹔“星光燦爛”羅中旭,放下昔日光環,讓作品說話﹔“民謠宿將”馬條,克服年齡心理障礙,勇闖熒屏﹔“國外音樂節常客”杭蓋樂隊,唱響國際范兒草原之音﹔此外,王宏恩、戴荃、林二汶也都紛紛尋找“第二春”……面對“老歌手”逆襲潮,網友們在網上吐槽頗多。

  有的宅心仁厚:老歌手也要為生計發愁,需要這樣的舞台,隻要有好歌曲和好唱功,誰都有權利去參加比賽。有的高呼感動:老將名家實力非凡,作品驚艷,他們身上的“音樂不死”精神鼓舞人心。但也有人提出質疑:這些老將們參加比賽,給年輕人和普通音樂人的機會就少了,不公平。而且,一些知名歌手的作品、唱法太老舊,缺乏新鮮感,讓人提不起興趣。當然,“拍磚”的也有,認為這些“星光”模糊和轉移了人們本應對音樂本身保持的聚焦……

  “老歌手”頻現,是《中國好歌曲》事先預謀?對此,節目制作方燦星公司宣傳總監陸偉堅稱,節目組並未刻意為之,而是節目本身的特性吸引了他們,“‘好歌曲’是專業門檻相對較高的音樂節目,需要一定的音樂創作能力才能滿足錄制需求。有經驗的音樂人,他們的作品數量比普通人要多,意味著可選擇的范圍更大,作品質量也相對較高。”

  不過,他同時也有一絲隱憂,過多“老歌手”參賽,可能是把雙刃劍,“已成名音樂人來參賽,固然能保証節目的音樂品質,但可能也會讓觀眾產生誤解,覺得這是圈內人的自娛自樂。事實上,我們還是希望更多的人寫歌,把他們或成熟或不成熟的作品拿到舞台上來,這也是做這個節目最重要的目的。”另一方面,他覺得,經歷這樣的集中爆發之后,第三季“好歌曲”在專業領域內可選擇的音樂人會變得相對有限了。

  “老將”回爐,有話題

  “大叔”逆襲《中國好歌曲》,對媒體而言,則是多了不少料,挖掘大叔故事,總比用文字還原比賽現場,更具可讀性。比如趙牧陽這樣的資深搖滾樂手,背后有著非同一般的音樂故事,他豐富的人生經歷著實填了不少“版面”。

  在資深樂評人、網易雲音樂高級總監王磊看來,《中國好歌曲》每期節目推出“老歌手”的做法無可厚非,符合電視節目的制作規律,能夠保持話題性,讓節目關注度持續發酵,從而獲得較好的收視率,“我們應該把它當作商業化操作的產物,而不是當作音樂理想與情懷的產物。談商業化並不可恥,在這個時代避開談商業化才是天方夜譚。”

  《音樂周刊》主筆、樂評人盧世偉對此也是樂觀其成:“老歌手”扎堆熒屏,的確帶來了令人贊嘆的作品和演唱,對節目的音樂質量是一個保障。同時,他們創作的專業素質和水准,也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我們需要打破‘隻有普通人才能參加音樂選秀節目’的觀念,因為畢竟音樂是非常專業的領域。”在他看來,歌壇現在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創作的嚴肅性、合理性,“專業音樂人,通過大眾化、娛樂化的手段獲得比較高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對音樂創作本身嚴肅性的認可。”

  不過,“電視生意”與音樂產業之間永遠橫亙著一座“山”,就像盧世偉所言:“無論何種傳播平台,以娛樂化的手段包裝音樂,都可能會導致對音樂價值取向產生誤導。”他最擔心的是,很多人隻接受了娛樂手段,而音樂沒有被真正傳遞,反而變成配角,成為娛樂的附庸。

  “小眾”突圍,破芥蒂

  《中國好歌曲》“回收”的歌手,比如趙牧陽、杭蓋、馬條、簡迷離……身上都有一個共同標簽“獨立音樂人”。在傳統眼光中,這好似獨立音樂打了翻身仗,因為通常來說音樂節才是他們最大、最主要的舞台,而這一次“好歌曲”為他們提供了一種“熒屏音樂節”。

  “這些音樂人雖然在地下音樂、民謠音樂等小眾音樂圈活躍多年,有一定的粉絲群和影響力,但終歸還是局限在小眾的圈子裡。參加電視音樂節目,把他們從小眾推向大眾,至少對他們個體有很大幫助,能夠提高他們的知名度,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從而改變生活的狀況。”王磊說。而對觀眾來說,借此機會也可以發現以前從來沒有關注的好歌手,聽到一些曾經被忽視的好作品。

  同樣,樂評人孫孟晉也認為,諸如“好歌曲”之類的音樂節目,對獨立音樂人以及他們所創作的音樂,起到了一定推廣作用,“不管是流行音樂還是其他非主流的音樂形態,都需要被公眾認知。其實,音樂節目本身也需要這樣的多樣性,能從一定程度上展現中國的音樂生態。”

  實際上,作為《中國好歌曲》“始作俑者”的劉歡,也注意到了最近以來外界關注的“小眾音樂”話題。在他看來,小眾與大眾之間不應該有界限,“美國流行音樂最發達,五花八門,什麼類型都有,而我們華語流行音樂往往願意按照什麼類別來做個區分,並且彼此之間存在一些芥蒂。我希望在這個節目中把這些不該有的隔閡打通,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一種音樂是因為被很少人聽,才顯得有價值。”(記者 李紅艷 實習生 周家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