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知識無終點,讀書不打烊

張丹 龔獻明

2015年02月11日10:36  來源:浙江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知識無終點,讀書不打烊

  義烏24小時書店。 龔獻明 攝

   以商貿繁華而聞名的義烏,夜晚又是另一番景象。深夜來臨,喧囂褪去,這裡變回了小城生活,回家抱娃、早早睡下。

   這時候有一群人,也許彼此不熟悉甚至不相識,趁著夜色相聚在一家不起眼的書店,或挑燈夜讀,或高談闊論,或吟詩作畫。這家書店,就是義烏首家24小時書店——湖畔書榭。

   新的生活方式

   這家書店不算大,兩層也就800多平方米。樓下除了滿牆擺放書籍,還布置了舒適而又溫暖的座位,坐著靠著都很愜意。樓上則是5間小書房,相熟的讀者可以邀來三五好友,圍爐夜話。24小時的服務,目前隻在周末提供,如果讀者反響不錯,也會逐步改成每天。

   這家書店有10萬多冊書籍,種類繁雜,從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到收藏、宗教、心理、教育,都有涉獵。但這家書店不賣流行小說,也沒有勵志指南。書雖然都不火,但不缺乏讓人洶涌澎湃的力量。

   不過,買書並不是一件十萬火急的事情,何以還要開個24小時書店,提供深夜服務?難道真有這樣猴急的讀者嗎?並不盡然。每當看書看得心情激動,拍案而起卻無人可互訴衷腸時,這家24小時書店,也許就是最好的去處了。三三(筆名)是這家書店的常客。她是義烏一家小學的語文老師,也是一位文藝女青年。在書店裡,她不僅僅喜歡找書看,更喜歡跟愛書人聊天。有志同道合的,聊得一拍即合﹔也有各抒己見的,爭個面紅耳赤。

   這裡不僅提供精神食糧,也分享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深夜來書店的人,形形色色,總會留下對藝術、文化、宗教等各個領域的感悟。即使他們看同一本書,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傾訴。就在前幾天,三三和幾個相投的朋友一同得了本《詩裡特別有禪》,前天夜裡便在書店聊了個通宵,盡興而歸。

   從夜讀到夜聊,再到出了本書《時見兩三花》,記錄自己的深夜感悟,三三說,她打開了人生際遇中的一扇扇窗,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就憑這一點,足以讓她為深夜書店而著迷。更何況,看書看累了,聊書聊乏了,書店自制餛飩一碗,祭了五臟廟,就又有了力氣再戰書海。人生一大快事也。

   新的生存可能

   女主人“燈下故人”(筆名)對我說,她小時候住佛堂老街,門口舊書攤上的《紅樓夢》小人書,租金是兩本五分錢,隔壁姜糖攤的生姜糖,也是兩顆五分錢。每一次,她都揣著五分錢咽下口水,飛快地跑過姜糖攤,直奔小人書。能一手吃糖、一手看書,是她打小的夢想。

   然而,這家書榭開了7年多,要“一手吃糖、一手看書”,似乎還是有些困難的:實體店賣書本就艱難,再加上“燈下故人”有個讀書人的通病——遇到投契的人,就喜歡送書,要盈利幾乎不可能。書榭在義烏最中心的地段,一年的租金就得30多萬元。如今要做24小時書店,水電費隻多不少,一年不下20萬元。單純靠書店,半年都難以為繼。這也是所有獨立書店面臨的困境,完全投身市場運作,靠什麼維持日常運營?

   “燈下故人”試過最流行的運營模式——書吧,書香伴著茶香咖啡香。為此,她還特意請來藍山咖啡館的大廚和吧台主管。生意是不錯,但試運行了半年就被她關停了。書店的初衷,只是希望填飽讀書人的肚子,不想演變成大眾消費者專程趕來消費美食的場所。於是,賺錢的法子也被她放棄了。

   她走訪大江南北,翻閱古籍,最終選擇了開班授課的書院形式。書店在對面開起了一家國學館,專門教3歲至13歲的孩子國學、國藝等傳統課程。現在,每年學費的收入能勉強維持國學館和書店的運行。國學館的老師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書友,國學館的弟子大部分是湖畔書友們的子女。國學館的5歲頑童到鄉下游玩,隨口也能念出“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的《聲律啟蒙》之句。如今,第一批弟子已臨近畢業,能用古文狀物描景,寫人記事。

   她的這種想法,在其他地方的書店也得到了成功的印証。杭州有兩家獨立書店,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開設了各自的藝術班、文學課堂,也吸引了一批熱愛藝術和文學的孩子。書店的人文氣息有了小小傳承人,又成店主的人生一大快事。

   新的城市夜燈

   湖畔書榭有年頭了,身份也漸漸多起來。這個書店,除了藏書講學,還承擔著當地作家協會、讀書協會等文化部門的不少文化活動:每周的讀書會、每月的文化沙龍、每年的文學創作研討會和義烏讀書講壇等。書榭還是作協創編的少年作家協會會刊《小棗林》、讀書協會會刊《湖畔書時光》的編輯部……

   進出湖畔書榭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不僅有作家葉文玲、書畫家韋斯琴等文化名人,更多的是愛書的普通讀者。“暗香盈袖”(筆名)白天是國企的高管,夜晚則是書店常客。“花間客”(筆名)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詩人。她的作品經海選成為西博會主題曲《煙雨西湖》的詞,廣為流傳,而她的另一重身份則是義烏的機關干部。書店對他們來說,是釋放自己、回歸人文的選擇。

   隻有深夜,才是湖畔書榭純粹作為書店的一段時光。到了凌晨,讀者漸漸散去,但是志同道合的老書友依然三五成群賭書潑茶暢談文學。書店有些清冷、孤寂,但這也是書店主人希望的模樣:這是一個拒絕的地方,而不是一個接納的地方,這裡是一個寂寞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熱鬧的地方。

   她說,冷靜、安定,是人文書店的立命之本。給真正有需求的讀者提供溫暖,是湖畔書榭的存在意義。因此,即使24小時書店沒有增加多少人氣,但卻傳遞了一個很好的信號:義烏這座繁華城市,也可以知識無終點,讀書不打烊。

   有人愛用“文化沙漠”這個詞語來形容經濟快速發展的義烏,其實並不准確。這裡從來不缺讀書聲,隻不過被響亮的數錢聲所淹沒了。深夜來臨,如果仔細聆聽喧囂褪去的義烏,讀書聲一直都沒有停歇。

   書香商城是義烏未來的發展目標,而開設24小時書店、借閱點,則是2015年義烏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希望這第一盞書店夜燈,會點亮更多義烏人書房的夜燈。(張丹 龔獻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