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蒸年饃 熱氣騰騰的年味(圖)

張華

2015年02月11日10:39  來源:中原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蒸年饃 熱氣騰騰的年味(圖)

中原網訊

  中原網訊 記者 張華 文/圖

  在豫東農村,臘月二十左右就該准備過年時最家常的蒸饃了。蒸饃是豫東人家過年時重要的主食,自己吃、待客,還要送給親戚,它的身上聚集著年味和親情。

  生個女兒叫“蒸饃籃子”,大饃是必備年貨

  豫東人家過年,最重要的是蒸饃,自己吃、待客,小時走親訪友時還要捎帶幾個。閨女回娘家,啥都能少,唯獨大饃不能少,以前誰家媳婦生孩子,別人問生個啥,是個女孩都被戲稱為“生個蒸饃籃子”。

  每年一進入臘月,媽媽就開始趁晴天用大缸淘麥子,洗干淨、晒干淨,拿到磨坊磨成白花花的面粉,把粗的面粉單獨留下,因為過年蒸饅頭要待客,一定要看起來色白面細,講究個賣相,誰家拿出黑黢黢的饅頭待客,那是要遭人笑話的。

  一進入臘月二十以后,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饅頭。上世紀90年代,木質的大蒸籠還是個稀罕物,不是家家必備,一到過年就成了搶手貨,親戚鄰居要輪流用,提前要預約,預約晚了排不上號麻煩就大了。

  蒸籠也不是白用的,送還籠屜時,用過的人家都會放上四五個饅頭表示感謝,鄰裡之間的關系就更親近。

  蒸饃最忌諱小孩說錯話,一天最好不在家

  蒸饅頭可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

  那時蒸饅頭沒酵母粉,用的都是老面頭,頭幾天媽媽就泡水,睡前和面,因為蒸得多,都要用大簸籮盛,上面再捂上被子、蓋上大衣,凌晨三四點都要起來再接上新面,昏黃的燈光下,從來不會做家務的爸爸成為接面的勞力。

  蒸饅頭講究火候,麥稈之類絕對不是燒地鍋的主力,一摞摞劈好的木材才是好料。每年蒸饅頭時,往灶房送劈柴基本是我的工作,每當送完一批就被攆出去,因為蒸饅頭最忌諱小孩子胡亂說話,怕被“老天爺”聽到,雖然有些迷信,但是媽媽絕對遵守。所以,一到蒸饅頭那幾天,村裡的小孩子都在家門口晃悠。

  蒸棗山最考驗主婦心靈手巧,大饃就是要大

  除了白花花的饅頭,蒸棗山和大饃往往是排在最后,一是地位重要,要從大年初一擺放在堂屋正中間到正月十五,初一拜年時,大家都少不了點評的,小的棗山要送給拿大饃的客人;二是工序麻煩。

  棗山,其實就是用面和大棗,制成一種面盆大、花樣漂亮的面食。這道拿手活,往往是媽媽和大姐的專利,把發好的面拽成小劑子,做成蘋果、桃,再用大棗卷起來各種小卷,用筷子夾起來,最后上鍋蒸。

  出了正月十五,棗山才能吃,也最搶手,口感筋道,還有甜甜的棗味兒。小時饞,往往還沒到正月十五,老早偷偷就把棗摳掉了,隻剩下棗皮留在棗山上。

  閨女回娘家拜年,大饃最不可少,家裡有幾位長輩,就要准備幾個大饃,大饃其實就是把蒸好的饅頭上面再搭上生面,做成造型再上鍋蒸,誰家定完親頭一年走親戚、新婚頭一年回門兒,就最求一個大字,一個大饃切開,夠一家人吃一頓。

  過年饅頭放到立夏,攤成立夏饃

  當時上初中住校,寒假開學的頭兩周,學校都是不准備饅頭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是自帶饅頭和油條、丸子,用網兜提前送到食堂,下完早自習,食堂師傅一籠籠掀開,自取便可,一日三餐皆是如此。

  蒸饃的重要性,有時間來証明,可延續到立夏。

  那時,家家戶戶蒸完饅頭,都要用高粱稈穿6個立夏饃,高高挂起來,自然風干,立夏時用水把饅頭泡透,擠出水,加面粉、雞蛋、韭菜葉,攪拌成糊糊狀,用攤煎餅的方法攤立夏饃。據說立夏饃可防熱抗暑,消夏除災。同樣是饅頭,被風干的饅頭別有一番味道,咬起來硬硬的。往往是還沒到立夏,立夏饃都被掰掉吃得差不多了。

  現在媽媽和村裡的許多人,平常已經不蒸饅頭了,村裡早晚都有人來賣饅頭。自家蒸的大饃慢慢成為一種記憶。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