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位於武夷山余脈西麓的江西贛州會昌縣城出發,向西北驅車而行,在丘陵和田野間穿行近40公裡后,一個正在建設中的村庄——杉排新村映入了眼帘。
杉排新村的正式名稱是會昌縣庄埠鄉寨富村杉排小組,得名新村是因為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了。那麼,在這片全新的鄉土上,還有鄉愁嗎?在這裡,記者聽到了杉排村民的鄉愁故事。
鄉愁是一種期盼
年關將至,27歲的賴福長帶著妻兒從福建廈門回到了家鄉杉排。
“終歸沒有老家親切。”雖然已經在廈門買了房,但賴福長還是通過“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在老家建了新房。
5年前,外出務工的賴福長結識了現在的妻子。憶及當年,他說:“回來辦結婚登記時,我心裡非常緊張,害怕把未婚妻嚇跑了。”當時的杉排,全是老舊昏暗的土坯房,雜亂無序,一片頹敗景象。那一次,賴福長和未婚妻僅在老家吃了頓午飯,就直接到縣城投宿了。
2012年起,在國家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扶持下,杉排70多戶人家開始全面實施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村落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立面裝修,家家門口通了水泥路,而且有了村庄小廣場、小花園。賴福長隨之籌錢在老家拆舊房建新房。
杉排背靠濂江,村落與濂江之間隔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這些天,賴福長經常帶著妻兒在林裡散步,講他小時候的趣事:江裡有一種魚叫“胡子魚”,經常躲在石縫中,掏魚的時候最怕碰到它,因為魚的胡子會扎手……
“鄉愁承載著希望與期盼,像我們老去的父母,他們的健康就是我的期盼。杉排也是這樣,隻要它同我小時候夢想的家園一樣美麗,我就會更加熱愛和眷戀。”賴福長說,“我以后還會回到杉排生活的。”
鄉愁是一種責任
在杉排新村建設理事會辦公的祠堂裡,記者看到一塊木匾,上面刻著杉排全體村民訂立的《杉排村民公約》。公約既有不佔耕建房、不伐樹砍枝等重要事項,也有不在家門口焚燒垃圾等微小細節。
3年前,杉排開始實施危舊土坯房改造時,賴建輝還是寨富村的黨支部書記。去年村委換屆,他退了下來,但杉排新村建設理事會理事長這個職務,他沒有辭。“我今年55歲了,隻要杉排需要我,我就要做下去。”賴建輝說。
通過改造,杉排建起了村庄小廣場,賴建輝認為取名“思德廣場”很有意義,讓村民時時牢記傳統美德,“改造危舊土坯房,大家的思想觀念也要變樣”。理事會專門制作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牌立在廣場上,並布設了一面美德宣傳漫畫牆。村后的林子裡整修出一條600多米的沿河游步道,小道兩邊立起了展現杉排人文典故和國家政策的標牌。
“讓鄉親們在茶余飯后愉悅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很有效果。”賴建輝說,村裡一對吵了多年的冤家有次在一個辦喜事的村民家中坐到一起,有外村的村民用激將法說他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你們廣場上寫著,你們倆連本屋場裡的人都“友善”不起來,看來杉排這塊牌早晚要拆掉。兩人一聽,趕緊站起來互敬幾碗米酒,來了個“舉杯言歡”。
“鄉愁是什麼?就是對生你養你的家園的責任,你可以為它憂愁憂慮,也可以為它盡心盡責。就像村后的大樟樹,它給我們遮過風、擋過雨,我們就要保護好它。”賴建輝說。
鄉愁是一種自豪
自從嫁到杉排,33歲的曾瑞英在這裡已經生活了近10年。
“剛開始時,我挺后悔嫁到這裡的。”曾瑞英說,那時的杉排又亂又差,鄰裡經常吵吵鬧鬧,娘家來人,她從來不敢留宿,“心裡很是愧疚”。那些年,她心裡一直糾結著一個問題:要不要離開杉排,到別的地方安個家?
這個問題,3年前得到了解決:實施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老舊房子全部推倒重建,政府給每個改造農戶至少補貼1.5萬元。申請得到一塊規劃宅基地后,曾瑞英的新家很快落成了。房子寬敞了,她高興地把娘家人接來,一連留住了好幾天。碰到熟人,她總會自豪地發出邀請,“到我家來坐一坐,杉排新村第二排第三棟”。
不久前,根據客家人喜歡在家門張貼對聯的文化習慣,杉排新村建設理事會請來縣文聯的老師,創作了70多副展現家美、人和、國富等不同主題的對聯,統一制作成木刻楹聯,讓各家挑選。曾瑞英選了其中的一對:國夢圓時家夢好,政風暢處世風清。“沒有國家的扶持政策,就沒有今天的杉排新村。國家的目標實現了,百姓才有好念想,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兩句。”她說,今年賺了錢,要好好裝修一下新房,美美地在杉排過好自己的日子。
“對我來說,鄉愁就像我家這房子,嫌棄過、討厭過還是要繼續過,最后成了自己最得意和自豪的。杉排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我們都覺得生活在這裡很自在,心裡面為它感到自豪。”曾瑞英說。
(本報記者 胡曉軍 本報通訊員 許軍 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