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一個“復”字,表明所謂“新”,不過是“新”與“不新”、“變”與“不變”的反復輪回、更迭變換而已。不論對國家社會而言,還是對公民個人而言,總是處在“變”與“不變”、“新”與“不新”之間。“變”的是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形勢,“不變”的是已經選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變”的是每年需要面對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民生改善的期許,對反腐倡廉的堅持。“不新”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新”的是“歲歲年年人不同”。
朱某有三願,願與君共勉:
一願反腐倡廉高歌猛進,民生改善成效顯著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伊始,就高高舉起反腐倡廉的大旗,一方面,老虎蒼蠅一起打,其態度之堅決、聲勢之浩大、效果之顯著,有目共睹﹔另一方面,鮮明提出“八項規定”,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鐵腕抓黨建,利器治作風,一度令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不正之風得以遏制,黨和政府的形象得到改善。新的一年,願將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與此同時,願乘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的東風,著力改善民生,將教育、醫療、就業、住房、養老、保險等一系列涉及普通百姓生活的各項事業推向新階段,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隻有將反腐倡廉和改善民生兩手一起抓,一起見成效,才能從根本上提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
二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有效傳播深入人心
干什麼吆喝什麼。作為媒體人,幾十年來我們伴隨傳統媒體學習、成長、實現人生價值,感受傳播正能量所帶來的成功與榮耀。但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裂變式膨脹,傳統媒體正經受著生與死的嚴峻考驗。互聯網以其“海量信息、實時更新、雙向互動”的鮮明特點,正悄然改變和消解著傳統媒體“居高臨下、單向灌輸、行政推廣”的簡單做法,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獲取資訊、通達社情、了解民意,傳統的報刊正有被日益邊緣化的傾向,其發行量和廣告量雙下降,已成不爭的事實。在此情況下,唯有解放思想、突破藩籬、洗心革面、超越自我,大膽使用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4G技術、微博、微信、微視等新技術、新應用,徹底改變傳統的用人體制機制,打造集文字、音頻、視頻等各項技術於一身的全媒體編輯記者,才能跟上這一波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的浪潮,徹底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實現思想理論和各類健康資訊的有效傳播。
三願保持定力、種好心田、潛心事業,有所收獲
互聯網時代是資訊極度膨脹、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喧囂浮躁、淺嘗輒止、浮光掠影、泡沫迭出的時代。人們發明了互聯網,盡享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無限便利﹔同時也深深地為其所裹挾、所奴役、所壓迫,自覺不自覺地異化為它的奴隸。從家裡的電視,到單位的電腦,再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手機,當代人基本生活在“三屏”之中,疏遠了親情、淡漠了友情、荒蕪的人情,甚至消解了事業、荒廢了工作、撕裂了學習。我們貌似什麼都知道,其實什麼也不懂。“淵博”的表象背后,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淺薄的“知道分子”,絕非真正的“知識分子”。所以我願與朋友們共勉:享受網絡和手機,獲取必要資訊,但決不做網絡和手機的奴隸。要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在學習、工作上,用在精讀深研學術著作和真問題上。做一個表面未必“淵博”,但確實對某些問題有所了解、有所體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求“是”人。
(作者為《求是》雜志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