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講好“你謝見”的故事

卞文超

2015年02月12日10:02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2015新年伊始,社交網絡上流傳辭舊迎新的各種互動。有朋友轉帖,晃一晃手機,可求一個新年簽。抱著娛樂的心態,晃晃手機,隨機蹦出的簽是:你謝見。這算什麼簽?后面附有簡短解釋,意思是:你好,謝謝,再見。

玩笑之余,轉念一想,這個小小的暗示倒與記者的日常工作絲絲入扣。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工作反復的節奏,無非是:你好,走近採訪對象﹔謝謝,分享你的故事﹔再見,帶著前路走好的祝願。

2006年我投入新聞行業,當年不諳世事的“初心”,是向往記者這個職業的神奇,不停地闖入陌生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故事,發現他們的隱情,把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寫下來,登到報紙上講給公眾聽,細微處影響人們頭腦內的一點想法。這個工作確實正是如此。年輪日增,不停有新的面孔閃過,遇見他們的同時,也為自己汲取能量。2014年,有這麼幾個故事,讓我無法不動容。

第一個,是一個姑娘的故事

鐘倩是濟南市天橋區的一個姑娘。她喜歡文學創作,經常給報紙的副刊版面投稿。但走進她的家門之前,人們不大可能知道,她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裡,寫下了那些贊美濟南人文風景的文章。

15平方米的出租房,一家三口中有兩個病在床上。父親癱瘓多年,鐘倩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全身關節嚴重變形,無法站立行走,每天晚上要吃止痛藥才能入睡。藥品在電視機旁堆成小山,一家三口生活全憑低保收入,日漸衰老的母親在苦苦支撐。坐在鐘倩的床邊,我明白了,是什麼支撐著她每天掙扎閱讀寫作,那是年輕的生命天然要釋放的能量。從死亡的邊緣打回人世,她不敢輕慢自己賺到的光陰。鐘倩的父親病倒之前,為她裝訂了20多本日記本。原本歪歪扭扭的字體,在紙上日漸舒展,最終在印刷的出版物上綻放成花。可貴的是,她不僅僅局限於文人情調,她眼中有民生,雖然足不能出戶,卻通過電話、網絡創辦了勵志熱線,自學心理學,幫助迷茫的個體找到自己的坐標。考生、農民工、自殺者……2014年,鐘倩登上“中國好人榜”。

人難免為情緒所困。當怨嘆世事無常,不滿瑣事纏身時,和鐘倩相比,又有什麼資格說無力呢?

2015,要勇敢,要主動去迎接,要知道每天的日子為什麼這樣去過。

第二個,是一位老師的故事

趙老師是成都的一位私塾先生。在各地外國語小學、雙語教學流行的今天,有人在自己家裡辦書院,招收學生讀論語、練書法、彈古琴、習武術……2014年我跨省去做關於私塾的特稿採訪,過程並不輕鬆。在聯系雲南、江蘇等地的書院校長失敗后,撥打趙老師的電話時,我心中並無把握,沒想到他欣然允諾。

眼前的趙老師瘦瘦的,從企業高管崗位上辭職,辦私塾一年的時間裡他瘦了十斤。時刻跟著他的七歲的女兒透著靈氣,步入學齡的她觸發了父親獨立辦學的決心。他扔了原來的飯碗,執意踐行先賢的教育理想。這條路並不好走,客觀來說,目前尚難言對錯。

2015,要抉擇,要用理智去判斷,要學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第三個,是一群學者的故事

尼山聖源書院的學者們,走出書齋,走進鄉村,為阡陌相連、雞犬相聞的村民說孝道、講儒學。2014年,傳統文化熱浪甚高,這群學者的故事被講了很多遍,成為獨特的“山東儒學現象”。來自中國社科院、山東大學等科研教育機構的研究員、教授、講師們,每周末乘高鐵或自駕車,從各地趕到泗水縣赴君子之約。發現他們無私的行動,寫下他們真誠的故事,對我而言,收獲的不僅是新聞獎,更有對自身境界的反思與審視。

2015,要行動,要和志趣相投者同行,要把認為正確的想法變成現實。

有人說,文字是有生命的,在把遇見的人和事寫下的那一刻,文字就有了自己的生命,長在那裡,把記憶定格,沒有辦法移除或改變。延伸一些來說,專業寫稿子的記者們,為採訪和寫作付出大把大把的精力和時間,眼睛熬紅了,頭發也見白了,不夸張地說是把一節一節生命寫進報紙裡。

當2015年的報紙發黃時,翻開合訂本,“新聞”變“舊事”,但願那些遇見的故事和我不足道的一節生命以這種方式保持鮮活。

2015年,我的願望清單:

1.希望霧霾少一些,藍天多一些﹔人們的想法更包容一些,價值觀更多元一些。

2.控制好工作節奏,寫幾篇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稿子﹔嘗試自媒體推廣,可以先從一個微信公眾號做起。

3.生活方面,做一個稱職的媽媽,學做幾道孩子喜歡吃的菜﹔提高駕車技術,減少刮蹭次數。

(作者為大眾日報特派記者組兼文體新聞中心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