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創造更多時間給“精致的無用”

廖雯穎

2015年02月12日10:19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2015年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我正在報社加班,為此特意和一起熬夜的同事們在大大的會議桌前來了張跨年合影,也算“苦中作樂”。

白天寫稿,晚上編版,“白加黑”成了我過去半年的工作常態。枕邊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本打算重溫,放了半月書簽還插在第二章中段。年初雄心壯志訂立了“一周一本書”計劃,先后打開的幾本書,竟然沒看完一本。翻得最勤快的是採訪本,一年換了好幾個。隨便翻開一本,“霧霾天”“PM2.5”“17市空氣質量指數”……速寫的字跡歪七扭八,沖我齜牙。回憶寫完這些稿子回家的寒夜裡,渾身肌肉酸疼,過馬路一抬頭,路燈映照得空氣裡塵埃飛舞,天上看不到半點星光,隻有城市的燈光雜亂映射,心情就更黯淡了。

成天對著辦公桌,猛然發現頭頂前方那盆一度半死不活的吊蘭不知何時新長了一長條碧綠的柔枝,末端還冒了三個白色的花骨朵。是有多后知后覺?自我反省“怎麼把日子過成這糊涂熊樣”,頓覺一股慘淡怨悱之氣像芥末一樣從鼻腔翻涌出來。我可是一向信奉“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的“留白黨”呀。

但是不是真的被工作逼得全無招架之力?正當我想發一條微信到朋友圈吐槽自己2014年“加班狗”的黑白人生時,轉念一想,倒也不全是工作虧待了我。“重度拖延症患者”“不拖稿會死星人”難道不是我給自己的封號?採訪、寫稿、編版之間大段空白其實都在無所事事中消磨掉了,最后往往在截稿期限前大力狂飆,身心俱疲,瀕臨崩潰。

緊趕慢趕把手頭活干完,終於在去年最后一周搭上了年假的末班車,逃離霧霾綿延的北方,去了廣西。到了南寧當天就震驚了,APP顯示這個城市空氣質量為“中度污染”!我目瞪口呆望著車窗外的車水馬龍,不死心地問出租車司機:“南寧空氣質量不是很好嗎?”司機大哥迭聲抱怨:“現在不行啦!經常空氣不那麼好吶!你看到處都是修馬路、建房子,南寧要開發的嘛!開發就污染啦!”

2014年最后一天凌晨,我坐“紅眼航班”回到濟南。走出機場時,風把天刮淨了,幾顆小銀星斜釘在深藍色的天幕上。我深呼吸了一口冷空氣,嗯,沒那麼清新,但似乎也沒那麼糟。挺好,挺親切。至少,濟南的空氣質量在改善不是?我腦子裡閃過2014年採訪過的那些環保人的面孔。說山東要和大氣污染“死磕”的省環保廳廳長,說壓力大到睡不著半夜醒來刷手機看空氣指數的濟南市環保局局長,成天加班絞盡腦汁治理霧霾的污防處處長們,追著霧霾跑的空氣監測站的研究人員們……

去年年底寫年終特刊稿件時,我問濟南市環保局相關人士:“濟南2015年空氣質量到底能改善多少呀?”對方嘆一口氣,回答:“說老實話,沒法跟你保証。空氣和水不一樣,除了人努力,還靠天幫忙。氣象因素變量太大,區域間彼此影響,減排措施和空氣改善之間不是等量的對應關系。但既然濟南PM2.5源解析結果有了,不如用笨辦法,對照污染源一個一個治理,肯定能見效。請給我們多一點時間和耐心。”

我默然半晌。他話語裡的務實誠懇令我有一點輕微的慚愧,因為媒體的聚焦,霧霾似乎成了“不能承受之重”,而環保局頂著“環保”二字,收到的罵聲最多。但其實霧霾是多年來以環境換GDP的發展模式的必然產物,以一個環保局之力如何能撬動治霾大石?針對社會熱點,輿論往往眾聲喧嘩、厲聲鞭撻。媒體人要警醒自己,不應讓激憤主宰情緒,揮著拳頭跳著腳站在對立面聲討。更應該做的,是以客觀的視角無限趨近真相,全面記錄這個變革的時代。

此時,依舊是天色黢黑的加班夜,給吊蘭澆了水,沖上一杯炭燒咖啡,配上清甜鬆脆的藍罐曲奇,心情又暖又甜。換了封皮為印象派畫風的採訪本,斑斕春意,襯托得內頁的字似乎也變漂亮了。“Work hard, play hard.(好好工作,好好玩)”一直是我欣賞的生活哲學,為了公私分配之平衡,為了有更多余裕和從容心情去感受那些“精致的無用”,2015,還有很多我能改善的細節。

2015年,我的願望清單:

1.“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的天數更多。

2.提高工作效率,給自己創造每天一小時“不做正經事”的“無用時光”。

3.買一個Kindle,利用好碎片化閱讀時間,堅持一周一本書,開卷有益。

4.烤箱用起來!做一個勝任初級烘焙任務的好廚娘。

5.找到適合自己可以堅持的運動方式,增強體力,優化體質,讓身心更健康。(當然,如果能練出馬甲線更棒!)

(作者為齊魯晚報經濟新聞中心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