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以新聞的眼光看世界

余瑋

2015年02月12日10:20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新聞記者,說簡單一點就是邊跑步找信息邊耍筆杆的。寫作,是個腦力活兒,也是一個手藝活兒,心身俱疲。不過,我樂意做時代的歌者,以責任與良知忠實地記錄行進中的中國。

幾十年來,我堅持翻閱《人民日報》等近十家報紙當天的報道、收看央視《新聞聯播》。這些好習慣將繼續保持著,為的是培養、增強個人的新聞敏感,在廣闊的視野中以獨特的視角篩選、發掘新聞點與閃光點。新的一年,期待自己在策劃、組稿、採寫上跳出固有的模式,挖掘潛力,有所突破,更有特色與亮點,打造個人品牌。

“匆匆那年”復“匆匆那年”,加班加點、通宵趕稿這家常便飯注定了也將會延續。記者這個職業,是藍領、更是灰領,許多人看不到美麗光環背后的辛勞。工作,就是打仗,但我享受在路上的感覺。2015年,我所供職的媒體將悄然“變臉”,我會努力適應。

我還有一個身份——作家,有人稱我是“紅筆杆”。當然,“紅筆杆”不是劃紅叉叉,而是說以寫紅色題材為採寫對象。記者搞創作,可能會被人誤解為有些“不務正業”。其實,正是記者的身份給了我第三隻看世界的眼,所以讓我更有機會貼近社會、貼近時代,在採訪中不斷積累素材,觀察、發現、思考問題,成為創作的源泉。也因為自己搞創作,所以更懂得作者隻有寫出有思想性、文學性的文字,才不會讓新聞紙僅成為編者、記者、被訪者“三人”閱讀的對象,才會努力讓新聞報道借文學性的文字傳播得更遠。這些年來,我之所以能出版幾十部熱銷的紀實類專著,就是因為記者的職業經歷為我的非虛構性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源與思想支撐,讓我在關注現實的同時特別注意展示生活表象背后的人物命運,採訪中接觸到的真實生活成為接地氣的第一手創作素材。

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以“法治”為主要議題,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第一次。“法制”到“法治”,一字之易背后有什麼內情?如何評價中國法治建設的得失?什麼是中國特色的法治經驗?中國未來的法治藍圖又該如何設計?2015年開春,我將推出自己的專訪新著《法治中國的表情》,讀者從中可以找到答案。一張張面孔,一個個法治中國的表情,他們有的穿梭在決策高層與社會底層之間,他們有的參與勾畫法治中國的路線圖,他們有的是法治中國的忠實實踐者,他們都是踐行法治中國的一個個表情生動的主人公。

從某種角度看,我既是新聞記者,也是舊聞記者。時政要聞我自然不會放過,對歷史性重大事件的還原也努力做到不缺席。2015年,我將繼續用雙腳深入歷史現場,注意尋找歷史選題與新聞時事熱點的關聯,在歷史敘述中觀照現實,盡可能讓歷史與現實對話。這一年,我將推出《鏡頭內外的紅色傳奇》、《歌聲中的抗戰》、《紅牆細節》等圖書。記者、作家的兩棲生活將繼續著,以兩種身份穿梭著,領略職業身份帶給我的別樣人生風景。

名利不是自己所追逐的,我隻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與市場無關,聽從內心的聲音,照顧自己的心情。在人人唱衰傳統出版業的時代,我相信其有無可替代的獨特魅力,堅守著這塊方格田。當然,在新媒體時代要學會融合、學會互補與呼應,更要知道“內容為王”是不變的真諦。

2015年,時間會去哪兒?除了採訪、寫作,就是閱讀與旅行。讀一本好書,就是與智者、與哲人的靈魂對話、交流,滋養、豐富自己的世界。適時走出宅生活,與家人一起行走在山水間,忘情其中,放牧心靈,聆聽自然的聲音,聆聽世界的聲音,在走讀之中增加閱歷,感悟人的生命,變成作品背后的靈魂,終身受用。

隨著年齡漸漸“資深”起來,我對很多事情一笑而過,不怨天尤人,不奢望餡餅,不誤入陷阱,沒有必要“洞徹”,調整心態,力踐座右銘“勤·靜·淨”,做一個踏實的好人。不時地照例寫些日志、記些人生火花,對抗遺忘,記錄行進中的自己。

回望逝去的2014年,我這個“文忙”還是蠻拼的,有失也有得。於我,沒有順勢逆境之分,有的是永遠趕路,隻有常態,沒有新常態。2015年來了!我准備好了,計劃好了自己的工作,將執行好自己的計劃。不問收獲,隻顧耕耘,我相信天道酬勤這個理兒。

2015年,我雄赳赳地來了。新的一年,我一定做好眼前事、走好腳下路,且行且珍惜!

一路上,有許多值得心存感恩的朋友,正因為他們,生活更多姿。致敬,一同走過的歲月﹔致敬,一路相攜的緣分!

(作者為《中華兒女》首席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