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馬俊驥

2015年02月12日10:23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王家衛電影裡有這樣一句話深得人心: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或許絕大多數要下工夫的事情都是如此,但是對於記者,我認為最難的反而是見自己。見自己,是我作為網站記者在2015年的願望。

記得上大學時,新聞寫作課老師對我們說:記者要有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大徹大悟的智慧。這句話一時間成為同學們的座右銘。在那時的我看來,記者這個職業有一種天然的使命甚至超脫的權利,“俯仰天地”、“悲天憫人”、“大徹大悟”,在我心裡,記者要超然於小我,要鋤強扶弱、睥睨權威,替芸芸眾生發出不同的聲音。

在廣播媒體做了兩年時政記者后,2013年初夏我來到大眾網,成為一名網絡媒體記者。入職之前,面對廣闊的平台,我雄心勃勃,一心想主持正義,想義憤填膺地曝光、咄咄逼人地追問,想“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想用自己的力量把別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在入職培訓中,總編輯的一句話讓我從滿腔熱血中冷靜下來,開始反思之前的想法。這句話是:弱者並不代表天然正義。聯想開來,我意識到,所謂的“鋤強扶弱”、“睥睨權威”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已是一種預設立場,記者把自己當成“救世主”來作新聞報道從一開始就跑偏了。

在此后的工作中,現實的一次次印証,讓我每每想起都會心懷慶幸。網絡媒體處於輿論陣地的最前沿,傳遞主流價值的過程中經常要進行“近身戰”、“閃電戰”,報道中絲毫的偏差都可能導致公信力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種種被“打臉”的事件並不新鮮。

2013年11月28日,有媒體發布了“濟南千盆菊花被哄搶”的圖片新聞,很快引發網絡熱議。政府監管、市民素質、形象工程、奢侈浪費……討論的主題不一,幾乎一邊倒地批評,批評者中不乏媒體官微和認証記者。我們第一時間調查后發現所謂“哄搶”其實是贈送市民,“推著小車搶菊花”的市民其實是綠化工作人員。

事后我自問:作為一名記者,如果我最初得到這樣“刺激”的線索,是否也會不假思索地從政府監管、市民素質等“大角度”入手?作為一名旁觀者,我如果看到這樣的報道,是否也會不加懷疑地相信?以我之前的想法,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此時我回過頭再看老師送我們的那句話,才明白我最初的理解是將獲得真相的方法當成了目的﹔為了預想的效果而忘記了初衷﹔為了對報道效果甚至個人名利的考量而隻想著見天地、見眾生,卻忽略了見自己。

何為“見自己”?在我看來,記者的“見自己”是報道要說人話、說實話,把每一個字都當成自己人品的鏡子。它聽起來基本而朴素,卻是最難做到的,它關乎真相的獲得和傳遞。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我越發地覺得,能夠鋤強扶弱、睥睨權威的從來不是記者,而是真相,記者只是有幸從事了這樣的工作,去發現並傳播真相。真相自有它的力量,無需記者推波助瀾、刻意安排,自然會影響到天地眾生。記者需要做的只是苛求真相,見了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就交給歷史規律。

就像匠人以作品與世界溝通一樣,每一篇報道都是一面鏡子,它照見著記者和媒體的品格。好的匠人永遠是心無旁騖、一絲不苟的,我認為好的記者應如是也必須如是,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對記者的要求應如是也必須如是。

2014年年底,媒體對於“高速公路延期收費”的追問引人關注,“全國高速公路一年收費4000億”被眾多媒體引用。我也曾想直接引用這一數據,但是調查之后發現,這一數據是一位不具名的專家根據近年節假日免收的通行費金額大致估算出來的,算不上嚴謹。但是很多媒體引用時並未注明,有的評論員文章不僅把它當成了科學數據,還把它當成平均數發出了“20年收了8萬億”的感嘆。

有人說,4000億也好5000億也罷,總之是一大筆錢,關系到公眾利益,這點偏差不影響媒體的追問。但是在我看來,這關乎真相,真相脆弱、來得不容易且沒有大小之分,即使是監督追問,“大害”也不應掩蓋“微義”。

站在歲末年初,人們總要總結過去許下願望,既然是願望,似乎具象的目標折扣了願望那種不確定性的魅力。作為一名網站記者,我相信所處的環境更加開放而充滿活力。我隻想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一如既往地在報道中見自己。我相信真相有它的力量,無需干預,自然會影響天地眾生,給浮躁的社會增添一分理性,化解一分戾氣。每個人都應安下心來做應該做的,自然會得到應該得的,願望自然會實現。

(作者為大眾網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