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要出新求美,不要文字游戲

王建珂

2015年02月12日10:46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這些年,隨著新聞觀念的變革,那種令人生厭的刻板、枯燥、雷同的“八股腔”越來越少了。許多媒體的新聞和文章積極出新、求美,在准確、鮮明的基礎上,盡力做到新穎、生動,別出心裁,讓受眾“一見鐘情”。但是,有的媒體也產生了另一種傾向,不顧語言規范,濫用諧音標題,亂用引號,亂改成語,隨意夾雜外語,甚至玩弄文字游戲,令人不敢苟同。

諧音式標題,就是利用諧音來表達消息隱含的意思。諧音,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用得巧妙恰當了,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人耳目一新。比如2014年11月23日某報報道麥克格文終場絕殺,魯能奪得足協杯冠軍,主標題《絕路“球”生》,巧妙運用諧音,把原用語的“求”改為“球”,語義雙關,使之別開生面,添彩不少。還有一個報道上海申花戰勝魯能的新聞標題《不怕萬一 就怕伊萬》,伊萬是魯能的主教練。“伊萬”諧音“一萬”,這個標題既朗朗上口,又詼諧有趣。再如報道某地幾任領導干部接連貪污受賄的新聞,標題《前“腐”后繼》,別致而十分貼切。

但是,濫用諧音式標題,則會收到相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體竟相採用諧音來隨意改動成語,如把“盡善盡美”改為“晉善晉美”,把“刻不容緩”改為“咳不容緩”。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亂改成語,可以說是對中國漢語這一文化特色的褻瀆。這樣做,還會讓廣大中小學生無所適從。

在新聞寫作中,巧用引號,也是出新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多用於突出要強調的詞語,特別是轉義的詞語。某報曾有一標題《兩大“水缸”喊渴》,報道的是城市南部作為市民用水主要水源的水庫,因降雨少,水位下降,有一個已經幾乎見底,群泉的地下水位也節節下降。這裡的“水缸”已經轉義,所以加了引號。用“水缸”比喻水庫,很貼切。同時,這個標題中“喊渴”還用了擬人的修辭格,使文字更加生動。還有一個標題《加油站“揩油”誰來管》,披露濟南市唐王鎮龍泉大街上,加油站強迫加油,相關部門互相推諉,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把“揩油”和“加油站”連在一起,而且用引號把“揩油”加以突出,別出心裁又不失准確。

但是,引號不宜到處亂用。2014年7月3日某報頭版關於聊城燈具廠火災的導讀標題《屢曝屢改 還是“火”了》,把發生火災說成“火”了,顯然不恰當,“火了”的意思是成功而且出名了甚至引起轟動了。加了引號仍舊掩蓋不了用詞不當的問題。還有一個被批評的標題《克林頓車上“幽會”印度美少女》,“幽會”一般指戀愛男女的私會。新聞寫的是一名女中學生因為崇拜克林頓,在他演講完畢后請他簽名,並非什麼“幽會”。濫用引號導致題文不符,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

有的新聞在漢語中夾雜外語,作為“出新”的手段。有一家報紙甚至一篇評論的標題全用英語:“We are family”。這不僅不利於傳播信息,而且違背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當然,像GDP、CPI、WTO等這類外語,讀者已經習慣,而且可以簡練地表達詞義,它們的流行是合理的。我們並不完全排斥適當應用個別外語詞匯。還有更奇葩的,一條關於將舉行中韓足球比賽的新聞,主題竟然是《罕喊捍 撼捍韓》,這不是玩文字游戲嗎!

報紙需要凝煉傳神的標題,生動活潑、新穎優美的文字。語言是發展的,特別是當今社會變革的時代,生活節奏加快,與外國的接觸增多,網絡發展普及,新詞語增加得快,表達形式也更多樣了。有些新流傳的語言包括約定俗成的網絡語言,幽默、俏皮,甚至有一點調侃,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取得不錯的效果,但要以遵從漢語規范、准確表情達意、多數讀者理解為前提。這不僅關系到媒體能否有效地傳播信息、引導輿論,還牽涉到祖國語言的純潔和健康。古人雲:風雷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不久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一則通知中強調“大眾傳媒擔負著引領和示范的職責,必須帶頭規范使用通用語言文字,做全社會的表率”。新聞要大膽出新求美,但一定要遵從規范,拒絕文字游戲。

(作者為山東師范大學新聞系教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