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紅包在飛,圍牆要推 “封殺”背后難繞利益之爭

王 威

2015年02月12日17: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紅包在飛,圍牆要推(經濟聚焦)

    為爭搶移動支付美味蛋糕,互聯網巨頭彼此“封殺”

  2月11日上午10點,支付寶紅包整點開始“撒錢”。微信朋友圈瞬間“淪陷”,充滿了各種紅包兌獎碼的截圖照片,當然也少不了各種吐槽。而這只是這場紅包盛宴的開胃小菜,支付寶宣稱春節期間將送出10億元紅包。對此,微信不甘示弱,宣稱將推出“搖紅包”活動,送出超過5億元的現金紅包。以支付寶和微信為代表的電商紅包大戰拉開大幕。支付巨頭們出手如此闊綽,用戶真的得到實惠了嗎?

  早在2月2日,支付寶錢包的“新春紅包”就增加了分享到微信和QQ的功能,一時間,微信好友群被支付寶紅包頻繁“刷屏”。然而這一分享接口隻存在了8小時,便被微信“封殺”。微信方面對此表示,他們自己的紅包都恪守不進朋友圈的原則,支付寶“實在太挑戰我們底線”了。

  故事也許才剛開始。

  “封殺”背后:難以繞過的利益之爭

  使用不同APP嘗試了多次之后,在校大學生張冰選擇了放棄。身為一名音樂愛好者,她習慣通過微信將喜愛的音樂推薦給朋友。“突然就不能了,蝦米音樂分享不了,網易雲音樂也不行,難道隻有QQ音樂才能往微信轉發了嗎?”這令她感到不痛快。

  在此之前,微信店鋪的不少商戶已經發現,他們的網店無法使用支付寶收付款。賣家們隻能看到一個“淘寶屏蔽了來自微信的瀏覽請求”的頁面提示。

  對此,支付寶方面表示,並沒有屏蔽微信平台商家的任何接口調用請求,而是微信將微信平台上所有與支付寶相關聯的鏈接或請求全部封殺。

  這樣的措辭很難不讓人聯想到3Q大戰時“二選一站隊”的情形。艾媒咨詢CEO張毅指出,這一系列封殺,與騰訊、阿裡兩大巨頭對移動支付入口的爭奪不無關系。

  2014年,移動支付飛速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報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已達2.17億人,相比去年增長73.2%,網民手機支付的使用比例也由25.1%提升至39.0%。

  龐大的市場和廣闊的前景,使得移動支付成為互聯網巨頭眼中一塊美味的蛋糕。阿裡和騰訊,則是分蛋糕的“大戶”。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還披露,2014年網絡支付市場中,支付寶擁有88.2%的品牌滲透率,銀聯支付次之。微信支付后來居上排第三,滲透率為21.5%。

  去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走紅,為微信支付打了一場推廣勝仗。分析人士指出,今年阿裡帶著支付寶紅包殺向微信,是想打一場復仇之戰。而阿裡之所以能迅速應變,用“口令紅包”成功繞過微信的攔截,很可能是一開始就預料到了這次“封殺”。

  在業內人士眼中,這一系列“封殺”背后的利益之爭才是根本。

  “圍牆”高筑,有損行業生態

  “我們沒什麼好抱怨的,畢竟那是他們的地盤。”網易雲音樂在回應中如是表示。

  北京律協競爭與反壟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魏士廩分析表示,“當企業在有了一個大平台的絕對優勢之后,他有能力去屏蔽、去定規則,這是他作為管理者的優勢。”

  這樣的先天優勢,騰訊有,阿裡也有。前者在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方面獨具優勢,后者則擁有中國最大的電商平台。對方的盔甲正是彼此的軟肋——類似“封殺”事件,也早在兩者之間多次發生:

  2013年8月,阿裡掐斷微信數據接口,轉而與合作者新浪微博賬號打通。隨后,淘寶又切斷了外鏈二維碼的入口。

  2013年11月,微信封殺阿裡旗下即時通信軟件“來往”,手機淘寶關閉了從微信跳轉到淘寶商品和店鋪的通道。

  2014年11月下旬,微信封殺了快的紅包的微信分享。11月25日,阿裡入股的新浪微博禁止用戶利用微博推廣微信公共賬號。

  互聯網的精神在於共享。不過,就幾次“封殺”情形來看,通往開放的互聯網之路,似乎人為豎起了一堵“牆”。

  “把競爭對手拒之門外,你防我、我防你、大家互防”,張毅表示,看似開放的互聯網中,“圍牆”高筑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整個行業生態來說,‘圍牆’不是件好事,它違背了互聯網的精神,雖然能帶來短期的利益,長久看弊大於利,甚至可能造成固步自封的結果”,張毅認為,“好比是一所大學的食堂,不光隻讓自己的學生吃,還限制學生出去吃。這樣學生吃不好,長遠看食堂的飯菜也很難進步。”

  為用戶“鬆綁”,攜手走向開放

  此次“封殺”事件中,用戶扮演的,就是這樣“吃不好”的角色。當然,在各家宣傳使用的表述中,“用戶體驗”還居於核心地位。微信稱:“我們絕不容許有人打著紅包的名義進行朋友圈惡意營銷,破壞朋友圈體驗。”阿裡也曾表示:“為了保障消費者的用戶感受和控制交易風險,我們暫時停止了與微信相關的應用在服務市場的訂購。”

  張冰對這樣的說辭嗤之以鼻:“說的好聽,可最終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我覺得自己被‘代表’了。”

  “用戶的忠誠度有限,靠捆綁和限制是留不住的”,張毅認為,如果給用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一旦遇到更好的選擇,他們會果斷離開。

  魏士廩則指出,如果企業對自己的技術創新更有信心,更具長遠打算,開放是更好的選擇:“用戶有自己的判斷,開放的企業更能贏得用戶的尊重,綁架用戶隻會遭到厭惡。”

  更多業內人士表示,走向開放是世界互聯網市場的大趨勢。蘋果這樣自給自足的公司也開始接受第三方瀏覽器和輸入法,這在過去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國內呈現的則是另一種景象。雖然從幾年前起,包括騰訊、阿裡巴巴等在內的各主要互聯網公司都紛紛舉起“開放”的大旗,大力發展開放平台,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時而發生的封殺事件,讓人不禁對大佬們的開放性產生質疑。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互聯網界開放與封殺並存,隨著各巨頭在各自領域話語權的不斷擴大,“封”字訣思維可能繼續盛行,表面上談開放、做生態,背后還是搭建自己的森林和圍牆。

  “真正強有力的公司,應該嘗試著,推倒那堵牆”,張毅如是說。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