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做中國故事的忠實記錄者

——中央與地方媒體編輯記者參加“行進中國·精彩故事”主題採訪活動掠影

柴如瑾

2015年02月13日07:35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做中國故事的忠實記錄者

  2014年12月16日,全國新聞戰線“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全面啟動,中央與地方主要新聞媒體迅即派出編輯記者奔赴基層一線蹲點採訪,發現採寫了一批精彩中國故事,挖掘塑造了各行各業的精彩中國人物。光明日報記者王斯敏的一句感言,道出了編輯記者們的心聲:“記錄它,是一種不可輕慢的責任。”

  “稿子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跑出來的”

  作為“走轉改”活動的升級版,“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採訪甫一開始,全國新聞媒體編輯記者們即奔赴祖國大江南北,不畏嚴寒,蹲點採訪,深入挖掘,神州處處留下他們記錄時代的身影。

  人民日報首批派出35名記者,尋找有時代特征、有個人特色、有感召力的故事。經過一路顛簸,結束在零下17攝氏度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牧區的草原獎補改革採訪之后,人民日報青海分社記者張志鋒略感“得意”,稿子《青海剛察:“吵”出來的改革順民心》一氣呵成,經過一番“折騰”后的他說道:“稿子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跑出來的。”

  新華社編輯記者走入基層、走向一線,播發文字、圖片、音視頻、新媒體等各種形式稿件百余條。在中國唯一的野生東北虎豹保護區——吉林琿春自然保護區,新華社吉林分社文字記者張建、攝影記者許暢、視頻記者姜明明與志願者一起,不懼零下22∼30攝氏度的嚴寒,徒步數小時,清除非法狩獵者設置的對野生動物威脅極大的鐵絲套子。他們推出的微視頻《東北虎萌萌噠》、輕應用《東北虎的農民保鏢》等圖文融合產品在移動互聯網上廣泛傳播。

  北京、上海、湖北、浙江、廣東……各省市主要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紛紛奔赴生產生活一線,尋找有血有肉的鮮活故事,講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實踐、新亮點。

  《烏鎮民宿觸網記》聚焦服務行業轉型升級和網絡產業發展,《青田華僑回歸記》挖掘56歲華僑章志光回鄉創業細節,《百年扇葉——王星記》講述互聯網讓手工扇走向國際舞台的故事……浙江之聲派出十路骨干記者,講述這些凡人小事,折射浙江發展新活力。

  深圳報業集團《晶報》立足深圳“移民城市”特色,推出了圖文影像立體式報道“回故鄉”專題。從北國黑龍江、中原少林寺到南疆海南島,年過50歲的晶報攝影總監賈玉川,扛著20多斤的器材,一個人完成導演、記者、攝像的工作。2015年元旦,“回故鄉”公益圖片展在深圳8個地鐵站同時舉辦,過百萬人次前來觀看。

  “記者有情有義,故事才能有血有肉”

  改革開放時代,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故事在中國大地發生。在“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採訪活動中,編輯記者們深入挖掘那些能為社會凝聚共識,為改革匯聚合力,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動力的人和事,為國內外受眾傳播中國好聲音。

  2014年末,光明日報科技部主任夏欣與記者陳海波將筆觸對准昌樟高速公路改擴建工地上的知識分子,採寫的稿件《一群青年知識分子與一條高速公路》,充滿深情地講述了這群知識分子搶工期、重生態、能戰斗的故事。結束採訪后,夏欣在記者手記中動情地寫道:“我常常會咀嚼思索他們、特別是中國工程師的社會價值。人們對他們的生存狀態知之甚少,但很難想象中國前進的腳步中沒有他們。”

  “記者有情有義,故事才能有血有肉。”在漁船上蹲點採訪28天的經歷深深觸動了中央電視台記者趙坤。1月2日、3日,《新聞聯播》連續兩天播出《水上拆遷紀事》,獨家呈現了丹江口庫區數萬漁民,為確保南水北調水源清潔,拆除網箱、忍痛上岸的曲折故事。吃住在漁船,用家鄉話聊天,被漁民們稱作“農民家孩子”的趙坤,從漁民的日常生活入手,獲得了大量生動的現場和精彩的人物採訪。似連續劇一般播出的《水上拆遷紀事》系列,用故事化手法讓受眾感受到漁民精神受人尊敬,基層干部工作入情入理。節目情感細膩富有人文關懷,這樣真實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每天都在上演著創新創業的時代故事。北京日報經濟部90后記者孫奇茹選擇3W咖啡館,採訪投資人士、創業者、咖啡館客人等近百人次。在稿件《走進3W夢想咖啡館》中,創業者談創意、投資人談合作、投資項目路演等數十個場景,展現了首都正在涌動的創業熱潮,折射了北京奮力書寫的發展新篇章。

  “這些感人的故事,這些行進中的步伐,這些光輝的精神,讓我作為一名記錄者,投身於宣傳偉大時代、宣傳主流價值觀的工作中來。”參與報道武漢“信義夫妻”事跡的湖北電視台記者李春花的一席話,正是編輯記者們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信義夫妻”的人性光輝、感人之舉,通過李春花的採訪報道激勵、教育著更多的人。

  “講述故事形式多樣,傳播手段力求創新”

  兩個多月時間內,中央與地方媒體的編輯記者們用心、用情、用行動,去探尋那些真實具體的事、有血有肉的人、引人入勝的情節,用富於時代感、現實感的新聞語言和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講述中華民族追夢圓夢進程中的“精彩故事”。

  經濟日報編輯記者把“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報道當作一次重要考驗和學習機會,努力創新寫作手法。在採寫國家科技獎最高獎得主於敏的故事時,記者佘慧敏獨辟蹊徑,長篇通訊《國之重器 聲動九天》以新穎而辯証的方式結構全文,以時尚鮮活的新聞語言敘述往事,報道在微信等新媒體平台廣泛傳播。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多語種採訪報道中融入了多媒體元素,東北亞中亞中心播發的《北京近距離接觸“燕京八絕”之:景泰藍》等錄音報道,不僅通過傳統媒體渠道發布,還重點供《知中國》日、韓、蒙、哈語手機客戶端和中華網外文網使用,體現了媒體融合時代全媒體傳播特色。

  上海解放日報開拓報道形式,攝影記者蔣迪雯連續三天跟拍採訪“上海優秀志願者”老顧,用影像記錄老顧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解放日報2014年12月26日在頭版刊發圖片故事報道《忙小事的志願者老顧》,上海市委宣傳部將其評為“講述故事形式多樣,傳播手段力求創新”的范例。

  北京晨報率先推出的“開放的編前會”欄目,由5位年輕新銳編輯記者運營,他們借助報社官網、微信、微博、訂閱號等移動終端技術,與網友實時互動交流,吸引、凝聚了一大批移動互聯時代的年輕讀者關注、參與傳統媒體採編,真正拓寬了“精彩故事”的傳播渠道。

  帶著發現的眼光和關愛的情懷,編輯記者走進火熱的生活,感受時代的脈搏,傾聽真實的聲音,講述中國故事。正如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研究員所言:“真實是‘血’,生動是‘肉’,有血有肉,才能成就精彩故事!”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