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回訪赤溪看畬鄉

本報記者 江寶章

2015年02月15日07: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回訪赤溪看畬鄉(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小朋友在赤溪村村頭玩耍,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2月10日,下午4時許,鐘維科裹著一團寒風從門外進來,黑紅的臉膛上還冒著細微的汗氣。自從兩年前楊家溪至赤溪公路動工后,這位38歲的畬族漢子把開了10年的拖拉機換成了7噸的“龍強”農用車,專門為工地運送砂石料。“去年的收入差不多有10萬元吧。”鐘維科腼腆地笑笑。

  鐘維科原先居住在邱宅自然村,那裡交通閉塞,常年遭受洪水、台風的侵害。1997年,在“造福工程”中,全村人搬到了赤溪村。“從那時起,好日子才真正開始了。”

  赤溪村是福建福鼎一個畬族行政村,坐落在著名景區太姥山西側腳下,周遭群山起伏,溪水淙淙,空氣清冽,風景如畫。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讀者來信,反映福建福鼎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貧窮的狀況,引起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同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全國性的扶貧攻堅工作由此拉開大幕。

  “那時,下山溪村民住的都是茅草房,照明用的是木片和煤油燈,吃的是地瓜飯,甚至還有婆媳共用一條褲子的。生活極其貧困。”當年多次走訪下山溪村並給人民日報寫讀者來信的王紹據對記者說。下山溪的貧窮狀況見報后,當地政府給村民們送來了糧、油、布匹,以及苗木、種子、山羊。然而幾年過后,栽下的杉樹苗一株成材的也沒有﹔山上茅草太硬,山羊的嘴都啃爛了,最后都死光了﹔種下的庄稼也常常被野豬拱掉……1994年底,下山溪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怎麼辦?那就換個思路:整村搬遷。

  1995年,福鼎縣政府在山下的赤溪村劃出一片平原地段,作為下山溪村民的遷入地,由政府提供建房所需水泥、鋼筋、青磚,村民負責出木料和投工。當年5月,22戶88個下山溪人告別了山旮旯裡的茅草房下山了。

  在隨后的20年間,共有12個自然村350多戶村民陸續從高山搬到了赤溪村。今后的日子要怎麼過?搬下山的第一個晚上,雷祖清、李先如等幾個村民一夜沒睡,既興奮,又有些忐忑。

  要“搬得出、住得下、能發展”,絕不能讓走出大山的村民又回去了。同樣的問題也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

  與其“輸血”不如“造血”。福鼎白茶名聞遐邇,檳榔芋獨步天下,赤溪村與著名景區太姥山、楊家溪連成一體,生態旅游得天獨厚。這些都是赤溪村發展的重要資源。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來到赤溪,幫助村民尋找致富的路子。

  1994年12月,鐘而釗先於其他村民幾個月遷入了剛建好的長安街新居。從最初的沿村收購白茶,到后來與村民們聯合種植紅心蜜柚、油茶、珍貴苗木等,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2014年,鐘而釗的10多畝紅心蜜柚收獲1萬多公斤,個人收入也達到3萬多元。“今年果樹長勢很好,應該會有一個好收成。”鐘而釗眼裡透著喜悅。

  下山的第二年,赤溪村通電了。村干部說,這得益於1989年寧德地委領導建設桑園水電站的決策。因為修電站,1993年赤溪村有了第一條通往村外的砂石路,村民們也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山外的世界。如今,赤溪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超過150戶。

  “寧德是我國畬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幫助畬族群眾脫貧致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責任。我們一定要因地制宜,精准發力,在全面建成小康進程中,確保少數民族村一個都不少,一個都不掉隊。”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對記者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