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忞(后排中)一行與老兵馮滿(前排右)合影。資料照片
2014年1月至今,為抗戰老兵拍攝口述歷史,成為黃忞課余生活的主要內容。一年多的時間,他深入山西、吉林兩省多地,輾轉3000余公裡,花費萬余元,完成了25位抗戰老兵、70余小時的拍攝,並把這些珍貴的影像整理成紀錄片,取名《記憶》。通訊員、機槍手、地下工作者、軍醫,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抗戰故事連接著歷史、沉澱著回憶、流淌著感動。
腳下放著兩台攝像機,身上挎著一部相機,懷裡揣著三個移動硬盤——在長春站候車室裡,前幾天放假返鄉的黃忞,小心照看著行李。“這些‘長槍短炮’可是我的寶貝,是假期裡陪伴我完成心願的‘戰友’。”這位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2級學生說。
黃忞來自山西太原,受母親影響,從小就常和母親一起去做義工。2014年12月5日,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評選決賽暨頒獎典禮在京舉行,黃忞與其他9名同學被授予2014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評選活動“實踐之星”稱號,他是東北地區唯一的獲獎者。
一次社會實踐牽出一個不放棄的心願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黃忞在學校新圖書館報告廳,慷慨激昂地講述著自己拍攝抗戰老兵紀錄片的心願,並現場發放志願者招募書。他的心願,來自一次社會實踐活動。
2013年,在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2級學生舉辦的一次“重走紅色革命之旅”活動中,黃忞和隊員們來到了當年八路軍總指揮部所在地山西省武鄉縣,聽到了曾任“朱德兒童團”團長的蕭江河老人講述的抗戰經歷。“我被故事深深打動了。能不能為蕭老拍一集紀錄片?為抗戰老兵拍一部紀錄片?”就讀於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黃忞心裡冒出了這個念頭。
回家后,黃忞在查閱抗戰資料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關愛抗戰老兵網”,並加入了其中的“山西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群”。一開始,黃忞拍攝紀錄片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其他志願者的支持,“拍好的紀錄片將用在哪裡?”“會不會影響到老兵的晚年生活?”黃忞說,志願者們的疑慮是出於對老兵的關愛,他可以理解。
沒有志願者的支持,就無法獲得老兵的線索,紀錄片自然無從拍攝。“這些人曾經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可如今他們日漸老去。一旦他們帶走了那些故事,以后我們就隻能通過書上那一個個概念、數字,還有想象去了解歷史了。”不願放棄的黃忞一邊為拍攝做著准備,一邊堅持通過QQ向志願者們介紹自己、說明用意、表達誠心。
不知不覺,每天關注“山西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群”成了黃忞的生活習慣。“直到一天,我看見一名志願者無意中把新發現的老兵信息發到群裡,我心裡那個興奮啊,立馬就跟這名志願者聯系起來。”黃忞說,“我每天給他發很長的留言,各種‘求’,各種‘磨’,都覺得自己有點‘討厭’。”
2014年1月,在不間斷的“留言攻勢”下,這名志願者終於答應與黃忞見面,並通過面談對黃忞“審查”合格。此時的黃忞,早已借來拍攝器材和車輛,整裝待發。
一個標准的軍禮帶來一份熱淚盈眶的感動
有了志願者的牽針引線,黃忞順利完成了對4位老兵的拍攝。接下來的孟一平老人是黃忞拍攝的第5位老兵,也是帶給他感動最多的一位。
“開門迎接我們的孟老,穿著毛衣毛褲,趿拉著拖鞋。”黃忞眼前這位參加過人祖山阻擊戰的孟老,腿部肌肉已經開始萎縮,耳朵因受戰場炮火影響幾近失聰。
孟老把黃忞等人請進客廳,就轉身進了房間。等待片刻后,不知其意的黃忞扛著攝像機跟進房間。“隻見老人換好白襯衫,從衣櫃裡拿出一套平整的西裝,上面還別著一枚抗戰紀念章。老人又找出皮鞋,那雙鞋亮得啊,在鏡頭中直反光。”
在黃忞為孟一平拍攝的影像中,96歲的孟老雙手顫抖著,堅持自己系好鞋帶,又認真地系上領帶,僅系鞋帶就用了4分鐘。重新站在攝像機前的孟老,盡力挺直腰板,控制著顫抖的手敬了一個標准的軍禮。
黃忞說,他每次回看這段錄像都會哭,怎麼也忍不住。在為《記憶》配置的宣傳片中,他為孟一平的鏡頭配了一段旁白:“這是一個兵對於他曾經所在部隊的尊重,對於他曾參加的那場衛國戰爭的尊重。”
“事實上,很多老兵都會這樣,在講述前換衣、梳頭、佩戴榮譽勛章。”黃忞說,盡管老兵們年事已高,卻能脫口說出所在部隊的番號,速度快得他手寫都跟不上﹔盡管他們常常體力不支,卻能在講述中忘記疲憊,並在拍攝結束后堅持送別﹔盡管他們身體欠佳,有的甚至殘疾,但他們都會面對鏡頭敬一個令人感動的、端正的軍禮。
每次拍攝后,黃忞都會拍一張留影:老兵站在中間,他和室友、志願者圍住老人,向老人豎起大拇指。黃忞說,這個造型不是特意設計的,他認為隻有這個動作才能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感動。
一種離別的心酸凝聚一股與時間賽跑的勇氣
由於拍攝對象遍布山西臨汾、清徐、大同等地,為了節省開銷,黃忞每次拍攝后都要當天返回。那個寒假,黃忞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度過的——凌晨4點起床,開車去接志願者,6點之前上高速。
到達目的地后,黃忞來不及休息就從司機轉換成記者、劇務,等到晚上七八點鐘返回太原家中時,早已疲憊不堪。“就是這樣,也還不能睡。”黃忞說,要把當天拍攝內容導入電腦,還要准備第二天的拍攝。
不拍攝的時候,黃忞就一遍遍地看錄像,剪輯整理。“老兵們方言濃重,需要反復聽。此外,他們的部隊番號和反復提到的地名還要核實。”
2014年寒假,黃忞就這樣忙了20多天,最遠的一天跑了800多公裡。在超負荷體力透支后,這個身高181厘米、體重82公斤的大小伙子也撐不住了——他得了急性腎炎。
“生病后,家裡人開始反對我繼續拍攝,但我不可能停下。”黃忞說,“因為在我接觸的老兵中最小的89歲,最大的已經99歲了,有的拍完不久就離世了,還有的剛知道線索沒來得及拍就離世了。”
寒假返校后,黃忞又開始拍攝生活在吉林省的抗戰老兵。2014年一年,他為25名老兵拍攝了口述歷史,其中山西省19名、吉林省6名,平均時長約3小時。黃忞將已經拍攝完的25位老兵的故事歸結為第一期。
“幸運的是,家人也被這些口述歷史感動了,主動幫助找到了一名老兵。學校也給了我很多幫助。”黃忞說,在學校的大力宣傳和支持下,長春師范大學的14名同學也加入到關愛抗戰老兵的隊伍中。在寒假中,幫助黃忞拍攝的同校學弟、家住山西臨汾的趙博文說:“他為這部紀錄片自己花掉了1萬多元,卻拒絕了要花15萬元購買影像的影視公司,絕對值得我們90后驕傲。”
“盡管我也需要更多的資金完成之后的拍攝,但絕不能辜負這些英雄對我的信任,絕對不能為了錢隨意把這些口述歷史賣掉。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我會無償捐獻。”黃忞說,在學校的幫助下,他還特別策劃了一項“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溫暖2015”關注老兵公益活動,希望吸納更多同學加入到口述歷史的拍攝整理中,或為老兵送去關愛,一同感受歷史,傳遞溫暖。
(本報記者 曾毅 光明網記者 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