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當職業農民真來勁

杜君

2015年02月16日14:24  來源:大河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當職業農民真來勁

   不想當一輩子農民,多年摸爬滾打,他從一名農民工當上了老板。

   堅定跟著國家政策走,他返鄉做職業農民,用親身實踐証明:農業發展大有可為,從事農業大有作為。

   2月5日,他被授予首屆“全國十佳農民”。他叫唐全合,是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唐庄村黨支部副書記、聚喜來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種糧武器“高大上”

   “他每年種出來的糧食,足夠10萬人吃一年。他種地,天上依靠氣象衛星,地面借助氣象基站,他是全國第一個使用‘星陸雙基系統’種糧的農民。”在首屆“全國十佳農民”通訊錄上,手捧油綠麥苗的唐全合如是“自我介紹”。

   “星陸雙基絕對‘高大上’。”2月10日,在聚喜來農機專業合作社監控平台,記者見識了這神奇的“種糧武器”。

   “以前,想知道土壤墒情,隻能到地裡拿鐵鍬翻一翻。現在,通過衛星遙感與地面傳感、無線通信有效結合的物聯網系統,足不出戶,空氣和土壤溫濕度等數據,就能即時傳至電腦。”唐全合介紹。

   鼠標輕點,大田裡青青麥苗映入眼帘。點擊放大,麥苗的葉片脈絡都變得清晰起來。“若有虫害,連肉眼看不到的虫卵都能顯示得一清二楚,提前預警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唐全合說。

   聚喜來其他“新武器”也不少。從大型糧食烘干機,到收割打捆機等“硬裝備”,從農業信息化服務平台,到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等“軟配件”,令人眼花繚亂。

   先進農業機械“保本”,信息化插上了科技翅膀,農業部專家組對鉅橋萬畝糧食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實打驗收:小麥、玉米平均畝產分別為708.9公斤、874公斤,全國領先。

   入社方式“多套餐”

   1975年,唐全合外出打工,就是“不想當一輩子農民”。20多年后,身為建筑業老板的他突然宣布,要“回鄉種糧”。

   “逆轉”遭到妻子和親戚勸阻:“種糧投入大、效益低、風險高,弄不好賺的沒有賠的多。”唐全合卻有自己的想法:“當前國家鼓勵農民種地,還有很多優惠政策,跟著國家政策走錯不了!”

   2009年,唐全合拿出全部積蓄,組建了聚喜來農機專業合作社,推出入社“五鼓勵”、“三模式”多種套餐吸引農民入社。

   “五鼓勵”,即鼓勵農民帶農機入社、帶土地入社、帶資金入社、帶技術入社、勞動力入社。“三模式”,即農戶可自主選擇直接流轉、全托管和階段式托管三種模式與合作社合作。

   農戶各取所需,農民各盡所長,合作社規模迅速擴大,連萬畝糧食高產示范區的土地也流轉了進來。社員王增法說:“俺家9畝地流轉后,旱澇保收,孩子可以專心在外打工,每年每畝還能坐收1000多元租金。”

   如今,合作社接管糧田10170畝,服務農戶8000多戶,社員人均年收入較其他農戶增收超過1500元。

   讓利農民“正能量”

   打開農業部印制的《首屆“全國十佳農民”風採錄》,全國種糧大戶、全國種糧售糧大戶……唐全合的“種糧榮譽”一串串。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希望“十佳農民”繼續開拓創新,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注入新活力,為實現“三農”中國夢增添正能量。

   “其實,每一份光鮮的榮譽背后,都是老唐持續傳播的正能量。”鶴壁市農業局局長金志廣說。

   先給錢再種地。為解除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后,收成不好合作社給不了錢的后顧之憂,唐全合簽完土地流轉合同,就提前支付一年費用。而眼下,不少合作社是賣了糧食后,根據市場情況支付承包費的。

   服務費打折,良種補返農。堅持讓利於農,在耕種收等單項階段托管服務中,聚喜來社員可享受市場價10%的優惠。按照合同,良種補貼歸合作社,但老唐一分錢不要,僅此一項,合作社每年就少收入3萬元。

   愛心幫扶濟貧困。對鰥寡孤獨等困難農戶,合作社免費犁耙耕種收農田上百畝次,安置閑散勞動力200余人次。

   “下一步,要在多種地、多打糧基礎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帶給農民更多實惠。”老唐說,“我的目標是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記者杜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