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陳溫福:始終不離黑土地

畢玉才

2015年02月27日07:51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陳溫福:始終不離黑土地

  全國兩會馬上就要開幕了。2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急匆匆從國外趕回來,在辦公室裡專心致志寫議案。

  雖然是大學教授,但陳溫福2014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村度過,潛心研究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經過在部分縣市示范,這項技術不僅能遏制土壤退化、改善耕地質量,而且可以有效解決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污染難題。此次兩會,他要把這項技術推廣出去,讓全國各地都從他的探索中受益。

  作為沈陽農業大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陳溫福一直致力於超級粳稻研究,他帶領團隊培育出的新品種在東北稻區推廣種植1300多萬畝,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比一般稻作增產20%,每年可增產稻谷13億公斤以上,為農民大幅增產增收和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作出了巨大貢獻。2008年開始,他連續被選為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陳溫福每一天都在為稻粱謀,他的心始終沒有離開過黑土地,沒有離開過三農,沒有離開過糧食安全。針對糧食豐收后出現的“谷賤傷農”現象,他建議國家適度提高糧食最低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手中的余糧﹔出台專項補貼政策,削減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額外負擔﹔研究建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在國家糧食安全與種糧農民利益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

  “東北2億畝一米厚的黑土地形成用了3億年,開墾耕種五六十年,每年減少1厘米,現在就剩40~60厘米厚,照這個速度,再過40年,黑土地就消失了。”針對黑土地逐年減少的事實,他大聲呼吁:“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輪耕不可能,但要盡力讓土地得到營養補充。”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表明了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2月26日上午,陳溫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特別是中央提出農業發展方式要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變到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令人振奮。”

  “我國每年產生7億噸秸稈廢棄物,林業‘三廢’也達7億噸,由於勞力少和機械化不發達,秸稈實際還田量僅為15%左右,被燒掉或廢棄的量卻超過了50%。秸稈的大量燃燒或廢棄,不但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污染了環境。”陳溫福憂心忡忡地說。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牽頭成立了遼寧省生物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去年一年幾乎都泡在鞍山市岫岩縣農村,多次往返,他的車去年跑了12萬公裡。

  “所謂秸杆炭化還田技術,就是利用簡易制炭設備與技術將秸稈炭化成生物炭,再以生物炭為基質生產緩釋肥或土壤改良劑還田。”陳溫福說,生物炭具有極好的吸附緩沖能力和保肥保水性能,可有效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肥力、解決土壤退化問題,可以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對於改造中低產田,實現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

  生物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在彰武、法庫、遼中、新民和鐵嶺等縣市開展了炭基產品示范,其中炭化技術示范面積1.6萬畝、炭基產品示范面積1.4萬畝,水稻、玉米、花生、馬鈴薯分別增產8%、7.55%、9.44%和8.5%,實現二氧化碳減排3078.8噸。通過秸稈綜合利用、生物炭材料銷售、炭基產品應用等,農民實現增收328.28萬元。為此,“生物炭暨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入選了遼寧省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目錄。

  “希望國家盡快立項支持‘以炭基緩釋肥和生物炭土壤改良劑為主要發展方向’的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出台相應扶持政策,促進秸杆炭化還田技術在全國的推廣。”陳溫福表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