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頓郵報》建立於2005年9月,創始人是社交名流阿裡安娜·赫芬頓和美國在線前任高管肯尼斯·勒瑞,定位為新聞聚合類網站。根據Comscore公司的調查數據,《赫芬頓郵報》在2008年10月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訪問量達到500萬,第一次進入美國大眾的視野。2011年5月《赫芬頓郵報》的月獨立用戶訪問量首次超過《紐約時報》,“6年戰勝了100年”。2012年,《赫芬頓郵報》憑借其對美國退伍軍人的報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這是第一家獲此獎項的營利性網絡媒體。《赫芬頓郵報》用數據和榮譽証明其已躋身美國主流媒體行列。
孕育於互聯網的博客新聞網站
《赫芬頓郵報》最初定位為高層次讀者,聚焦名流和上層人士。創始人阿裡安娜•赫芬頓就是一位名人,她曾參與加利福利亞州的州長選舉,能夠接觸到各種上層人士,為《赫芬頓郵報》開拓了豐富的人脈資源。同時,《赫芬頓郵報》獨有的特色也引來廣泛關注。與其他聚合新聞網站不同,《赫芬頓郵報》最初就是一家博客性質的新聞網站,沒有記者隊伍,主要為公民記者發布新聞評論提供平台。但網站很注重文章質量,邀請政治界和文化界的著名博主、專欄作家發表評論。
真正使《赫芬頓郵報》名聲大噪的還是2008年總統選舉報道。在這次報道中,《赫芬頓郵報》提出了“off the bus”項目,催生了著名的“分布式新聞”。這種報道方式充分運用讀者的智慧,使他們參與到新聞的制作與報道中,增強了讀者的歸屬感,提高了網站的認知度。正是這一新穎的報道方式,將《赫芬頓郵報》瀏覽量推到一個高峰,並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2008年的總統選舉給《赫芬頓郵報》提供了契機,此后《赫芬頓郵報》穩步發展,在重視公民新聞、注重與讀者互動的同時,也著眼於聚合新聞,從成千上萬的網站搜取新聞,由讀者選擇熱點頭條。其“分布式新聞”和“聚合新聞”理念,為互聯網新聞開辟了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發展道路。
2010年《赫芬頓郵報》開始盈利。2011年3月,美國在線以3.15億美元收購《赫芬頓郵報》。2011年5月,《赫芬頓郵報》月獨立用戶訪問量首次超過《紐約時報》﹔2012年,《赫芬頓郵報》獲普利策新聞獎,得到業界認可﹔同年,《赫芬頓郵報》發布iPad版,並開始流媒體視頻相關項目的探索﹔2013年,《赫芬頓郵報》開創日語版,進入亞洲市場。
現在,《赫芬頓郵報》已經有了12種語言版本,成為一家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博客新聞網站,擁有一群出色的新聞評論員和專欄作家,並與《世界報》等傳統媒體開展合作。
突出重圍的內容提供商
《赫芬頓郵報》能在諸多媒體的夾擊中突出重圍,爭得一席之地,其原因應該歸功於三大特質。
1. 出色的受眾意識
《赫芬頓郵報》在運行各方面都體現了以受眾為本位的精神,將網站的內容創建交給受眾,增加了受戶黏度和滿意度,改變了受戶的閱讀習慣。統計數據顯示,網民通過網上閱讀新聞的時間平均為26.2分鐘/月,而《赫芬頓郵報》受眾的閱讀時間平均為55.5分鐘/月,其用戶忠誠度明顯較高(見圖1)。
《赫芬頓郵報》以社交媒體的思維方式來運作新聞網站,鼓勵普通公民上傳新聞和發表觀點﹔網站首頁頭條新聞完全根據受眾點擊率浮動,用戶成為網站的建設者和參與者,而不只是內容的閱讀者。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評論、上傳圖片或鏈接等,對新聞內容進行再生產,增強網站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在2008年總統大選的報道中,網站派發任務,網友自主領取,並將獲得的素材交給任務負責人,由編輯完成相關報道。
原本需要專業記者花費數月的素材收集工作由若干網友分擔,大大縮短了報道形成的時間,提高了報道質量,同時也激發了網民參與的積極性。對受眾而言,《赫芬頓郵報》所提供的新聞內容不再是冷冰冰的新聞事實,而是自己可以參與制作的產品,產生了對網站的歸屬感。這種“受眾為主”的意識也體現在《赫芬頓郵報》的板塊設置上。網站注重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特別設置了black voices(黑人之聲)、 gay voices(同性戀之聲)兩個板塊。《赫芬頓郵報》還提供個性化定制推送服務,用戶注冊登錄后,網站會將每日新聞推送到注冊郵箱,用戶可以選擇推送特定板塊的新聞。
2. 強化的社交屬性
《赫芬頓郵報》另一個突出特點是社交屬性,用戶和用戶之間、網站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通過Facebook和 Twitter,用戶可以分享《赫芬頓郵報》相關報道內容,對內容進行評論,並可以推薦給其他用戶。
自2009年起,《赫芬頓郵報》與Facebook進行合作,開發了社會化新聞板塊“Huff Post Social News ”,以新聞為中心,連接社會關系,擴大新聞信息的傳播力。2014年5月,《赫芬頓郵報》對評論平台進行改革,將自身的評論平台與Facebook的評論平台打通,使新聞生產可以在更大的社交平台上得以完善和充實,同時也擴大了《赫芬頓郵報》的用戶群。
3. 免費的高質量內容
《赫芬頓郵報》在重視受眾和社交關系的同時,也深諳“內容為王”的道理,高質量的內容為其贏得了大量受眾。與《紐約時報》不同,《赫芬頓郵報》並未使用“付費牆”模式,其所有收入來源於用戶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赫芬頓郵報》的核心競爭點並不在對新聞信息的及時報道,而是對新聞信息的多元化解讀和公民記者的多角度評論。《赫芬頓郵報》直接使用其他網站的新聞信息,編輯將這些信息進行改寫,盡量使其短小精悍並能夠引起話題,用戶能在短時間內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沒有必要瀏覽更多的網站。正是由於新聞內容免費提供,《赫芬頓郵報》贏得了大量受眾,而這些受眾資源又成為其廣告收入來源。
《赫芬頓郵報》高質量的新聞離不開受眾的再制作,受戶可以通過評論、發鏈接、發照片或視頻等形式,對某條新聞內容進行補充,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具體,解讀更加多元。此外,《赫芬頓郵報》也在努力向嚴肅報道轉型,試圖樹立自己的品牌,構建自己的話語權,做真正的內容提供者。赫芬頓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促進調查性報道的發展,雇佣更多的專職記者。在內容提供方面,《赫芬頓郵報》仍在尋找更加完善的發展方向。
(作者:田智輝,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璠,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王沖. 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的制勝之道. 新聞傳播, 2013(08).
[2]AndrewLipsman,(2009) Huffington PostDefiesExpectations,ReachesNew Heights Post-Election,retrieved from.http://www.comscore.com/ita/Insights/Blog/Huffington-Post-Defies-Expectations-Reaches-New-Heights-Post-Election.
[3]胡泳.“報紙已死”還是“報紙萬歲”(下)——以《赫芬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為例.傳媒,2012(07).
[4]Otto Toth,(2014),Moving the Conversation to Where You Want to Have It, retrievedfrom.http://www.huffingtonpost.com/otto-toth/were-moving-the-conversation_b_542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