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司機一般分為學員、副司機、司機3個級別,但在我們這裡,司機這一級又被嚴格分為萬噸、1.5萬噸、2萬噸主控司機和從控司機,全段9000多名職工中,主控司機隻有1300多名,2萬噸主控司機隻有500多人。”湖東電力機務段運用車間書記丁貴田說。
在被譽為世界鐵路“運輸效率第一、運營密度第一、年運量第一”的大秦鐵路上,有一群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鐵路人,他們將全部青春都獻給了中國鐵路重載事業。湖東電力機務段2萬噸重載列車主控司機景生啟就是代表人物。
大秦鐵路全長653公裡,有隧道52個,橋梁454座、超過800米長的特大橋梁15座,超過12‰的連續長大坡道近百公裡。這種復雜路況下,每天有90多趟重載列車從煤都大同駛出,一直向東,奔向渤海之濱秦皇島,其中2萬噸重載列車就有四五十趟。2萬噸重載列車像一條巨龍,在桑干河畔、燕山腹地,穿山越嶺、蜿蜒騰挪,長2.6公裡、重2萬噸的龍身常常同時扭出三四條曲線、七八個彎度。
外行看景生啟開車,並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他雙目直視前方,一手放在牽引手柄上,一手放在制動手柄上,不時推一下、拉一下。但在行家眼裡,那似乎簡單自然的一招一式,卻處處顯露出20年的功底。熟悉景生啟的人更清楚,這些動作,是他在653公裡的線路上,一米一米地試,一秒一秒地卡,經過無數次試驗的結果。
1993年,正值大秦線全線開通,20歲的景生啟揣著“到我國第一條重載鐵路去,與重載技術較較勁”的夢想,從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畢業,來到湖東電力機務段。
22年裡,景生啟親歷了大秦線年運量從1億噸到4.5億噸的跨越,逐步掌握了6種機型的駕駛技術。2003年,大秦線試驗開行組合萬噸列車,他被選拔為首批司機﹔2006年,他以優異成績成為2萬噸組合列車主控司機﹔2014年,由他擔當主控司機的3萬噸重載試驗列車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掌握3萬噸鐵路重載列車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景生啟的徒弟呼長寶的記憶中,景生啟從來都是標准作業的模板。列車運行中,每遇一個信號,司機需要做一個手比、眼看、口呼的動作,這樣的動作在653公裡的單程運行中,要做600多次。“一路下來,胳膊都酸,但每一次,師父都劍指精確,握拳有力。”
嚴格到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讓景生啟迅速成為太原鐵路局的“作業標准崗”,但他並不滿足,他追求的是對重載操控技術極限的挑戰和突破。
該段運用車間副主任李健說:“景生啟是目前全段唯一一個敢貼線運行的2萬噸司機。”所謂貼線運行,就是列車實際運行速度與線路限制速度高度吻合,在機車上的儀表上,代表限速的紅線與代表實際速度的綠線緊緊貼在一起,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運行時間,提高運輸效率。看似簡單,做到卻難,司機們都知道,大秦重載列車“不怕拉不動,就怕站不住”,要想讓2萬多噸的列車平穩停下,就是在平直的線路上,也需要在十幾公裡,甚至上百公裡外就要有所動作。要做到貼線運行,必須對線路的掌握和對機車的操控均得心應手。
2013年,在全國鐵路機務系統技術大比武中,景生啟操縱著2萬噸列車,用精確的動作,平穩的操控贏得了身后5位評委的贊許。在距離終點站數十公裡時,一位評委問他,准備把車停在什麼位置。由於重載列車慣性極大,列車隻要一次性成功停入站內就算很不錯了。但景生啟的回答是“停在出站信號機旁”。當列車從15公裡外開始減速,最后果然穩穩停在車站出站信號機旁時,幾位評委徹底折服,景生啟獲得當年全路技術比武第一名。
2014年4月2日,景生啟今生難忘。6時31分,隨著晨曦中的一聲長笛,長近4公裡、總重達3.15萬噸的重載列車從太原鐵路局袁樹林站緩緩駛出,奔向大秦鐵路終點柳村南站。景生啟坐在駕駛椅上,在他身后,擠滿了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鐵路科學研究院的領導、技術人員。18時56分,3.15萬噸重載試驗列車順利到達終點站。它在向世界昭告,中國掌握了世界頂級的重載技術。鐵路總公司領導稱贊景生啟是“教授級別”的重載列車主控司機。
但景生啟認為自己沒什麼特別的,只是 “耐心把工作做完,用心把工作做好”。這句話,正是景生啟工作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牆上的標語。景生啟說把這句話挂在牆上,就是要“經常用來提醒自己”:“人的一生,其實不用追求太多,隻要能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極致,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