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一位中亞“淘金者”的鄉愁

張一辰 冽瑋

2015年03月05日09:31  來源:中國僑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一位中亞“淘金者”的鄉愁

  中新社西安3月5日電 題:一位中亞“淘金者”的鄉愁

  中新社記者 張一辰 冽瑋

  在中國人看來,古絲綢之路是一個遙遠的歷史概念。從事中亞貿易的張璠則認為自己20余載的“絲路淘金”,是一段刻骨銘心的人生旅程。

  古絲綢之路曾將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亞四國緊密聯系起來。隨著彼此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來自世界各地淘金者穿梭不息,尋找著發財機會。

  1990年,二十出頭的西安小伙張璠成為中國第一批赴海外“淘金”隊伍中的一員,當時流行語稱之為“倒爺”。張璠懷揣6萬元人民幣“巨款”,隻身前往莫斯科,幾經輾轉最終選擇在哈薩克斯坦安家立業,經過20多年打拼,張璠成為當地頗具影響力的華商。

  “當年哈薩克斯坦是中亞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海外創業之初條件艱苦,一開始我隻能自己背東西過去賣,棒棒糖、口香糖等,什麼都賣過。”張璠回憶道。

  阿拉木圖的冬季寒冷漫長,面對每日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他除了堅持別無選擇。

  一個偶然的機會,令張璠在哈薩克斯坦創業迎來轉機,他發現當時在中國司空見慣的火柴在當地仍未得到廣泛應用,於是“火柴批發”成為張璠積累第一桶金的契機。“當時用火車皮運火柴,一天能發9輛火車皮,毛收入上百萬元。”

  告別游擊式的地攤生活,張璠的生意開始向規模化轉型,隨著磚廠、面粉廠、番茄醬廠、電焊條廠等七八個工廠在當地的建立,張璠的商業版圖日益豐富多樣,同時,他也成為哈薩克斯坦華人圈的“名人”。

  如今,在中亞國家,印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隨處可見,小到針頭線腦、絨毛玩具,大到彩電冰箱、農用機車,應有盡有。來自中國企業的不斷投資,為當地人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上中餐館就餐、喝中國茶、學習漢語,與中國相關的元素亦成為時尚。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達到11206億美元,佔全國的26%。

  深諳在中亞經商之道的張璠認為,中亞國家很看重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這一地理優勢,中國“絲路經濟帶”的主張契合了中亞國家的發展訴求。“借絲路東風,我在哈薩克斯坦與當地電視台合作開辦一檔名為‘中國制造’的欄目,包括中國旅游、中國品牌、中國文化等內容,希望讓中亞地區的民眾看到一個正在行進的中國。”

  “離開中國海外創業之初,我就堅信自己終究會回來,我妻子是哈薩克斯坦人,也已融入中國文化和生活中。”張璠坦言。

  “在國外,中國企業如對當地法律不熟悉,很容易吃虧。”張璠認為給在絲路沿線城市進行商業發展的中國企業提供專業法律咨詢尤為重要。因此,他與曾擔任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妻子索菲亞,籌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律援助中心。

  目前,張璠的事業重心已轉向內地,並陸續關閉轉讓在哈薩克斯坦的工廠。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對於哈薩克斯坦而言我只是一名過客,中國西北的黃土地才是我的根。”(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